春节将至,老福州年味渐浓。福州作为二千多年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其独特春节传统习俗。这些年俗随着时间,或传承或创新。今天福州文明网就带着大家一起感受老福州传统年俗。
腊月初一
“年蔓唠”。每年进入农历十二月,福州人谓之“年蔓唠”(进入年关),福州人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家家开始着手筹备年货,其中酿造青红酒是传统老福州家庭必不可少的过年事项。
福州市民自酿青红酒,酒里是浓浓的老福州“年味儿”
鱼丸做为福州传统美食,是年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福州沿海的郊区至今还保留着家中手打鱼丸的传统,采用渔船新鲜捕捞的鲨鱼、鳗鱼作皮、可口的小葱猪肉作馅。
福州人制作的鱼丸用料讲究,新鲜可口
腊月十五
筅堂。“腊月十五”后,福州人就陆陆续续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老福州称之为“筅堂”,意为扫除破旧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四
福州“祭灶”特色的灶糖灶饼
祭灶。腊月二十四日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福州传统“祭灶”在食品上是很有讲究的,除了要供灶糖、灶饼,还要有甘蔗、荸荠、豆腐、菠菜、腐竹等。不同的供品也有不同的寓意。灶糖、灶饼本意是粘住灶神的嘴,使其不要再玉帝面前说坏话。荸荠则是为了取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 “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祭灶时,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腊月二十五
分年。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磨米浆,蒸 “糖粿”(年糕),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老福州在家中磨浆,准备制作年糕
福州年糕除了传统的红白年糕,还有白萝卜、芋头口味的,选择颇多
送年。女儿、女婿们陆续开始向岳父岳母送上丰厚的过年礼品,福州话谓之“送年”。不管走多远,福州人都忘不了回家给时时牵挂自己的父母“送年”。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只“骹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鱼”“草鱼”或“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父母收年礼后,回送给外甥灶糖灶饼,花面壳纸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间亲情。
年岁末已出嫁的女儿都会挑着猪蹄、鸡等年货回娘家孝敬父母
腊月三十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福州俗称“三十蔓莫”,福州谚语有云:“好囝没赚三十蔓莫钱”,译为孝子不赚三十晚上的钱。平时在外的游子们无论多忙,这天晚上都要赶回来全家团圆。除夕晚上烧过香,供过地主及祖宗,就开始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后,全家人通宵不寐,谓之“守岁”。再拂厅与堂,燃红鞭炮,煮隔年饭。家中门户、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皆覆“金银纸箔”大年三十晚一般要洗澡,因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太平燕是福州家庭年夜饭中的重头戏,鸭蛋、肉燕在福州方言中寓意平安吉祥
正月初一
初一晨起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早上外出,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平安,齐发”等好话。老福州人正月初一的饮食十分讲究,初一早餐必是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取福州话谐音,如“鸡”音似“系、羁”,鸭蛋音似“压乱”),以祝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初一这天比较普遍的是吃“隔年饭”,“隔年饭”以木制蒸饭甑装盛,围插朱筷十双,贴红纸,扎红绳,撒“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吃“隔年饭”是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有的吃年糕(红糖粿),寓意年年高;有的吃素食,以示对神明的虔诚,祈求一年平安。初一这天,福州人忌扫地倒垃圾、扫地、洗澡、用刀具、讲晦气话,一般也不吃稀饭,不出远门,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
福州人大年初一的早餐必吃太平面,寓意平安长寿
福州特色春节民俗表演
正月初二、初三
初二、初三人们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大年初二,福州俗称“女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大年初三,亲族邻里间互相拜年。福州方言有这样的贺年诗:“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斎)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
正月初四
接神。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去年送上天的灶君回銮就位。店铺在这天燃放红炮,开门营业。
福州传统民俗活动“接神”
正月初七
初七,古称“人胜节”,福州俗称“人补命”,那么,初七这天人的生日用什么来补命呢?一般吃太平面,也吃取七种菜(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寓意聪明,蒜寓意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做的羹,叫做“七宝羹”,晚上也食年糕。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 元宵节是新一年中的头次月圆的节日,其实,福州人在过完春节后至元宵前夕各家各户就忙着买灯了。福州民间有送灯习俗,买灯是外婆送给出嫁女儿的,对出嫁之女,娘家每年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则送“天赐麟儿”灯,如未生育,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还要再送“桔”灯,生育后可送“孩子坐盆”灯、“状元骑马”灯等,直送到外孙(女)16周岁为止。福州民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爱外孙的社会风尚。杨庆琛榕城之夕《竹枝词》云:“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此诗描绘当时送灯的盛况。买灯的事由外婆置办,那送灯的差事则由亲家舅(小舅子)来做了。亲家舅送灯这天,要把他最新最漂亮的衣服来穿上,所以福州人有句“这个人装得像亲家舅一样”的谚语。亲家舅去送灯,有吃有穿有钱拿,当然是好差事。
正月十五福州老传统,外婆买灯,外孙提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