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杨荣生平简介:杨荣(1371-1440年),初名子荣,字勉仁,成祖赐名荣。建安(今建瓯)人,弘农郡杨氏"四知堂"之裔,万木林创建者达卿之孙。建文元年(1399年)乡试第一,会试第三,殿试二甲第二,赐进士出身。建文四年(1402年),以最年少选入内阁,参预机务。累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位同宰相)。正统五年(1440年)探亲返京,病卒杭州武林驿,英宗赠左柱国太师,谥文敏。赐葬徐墩丰乐金蟹山。
杨荣历事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帝,在朝四十春秋,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富有才识,与杨士奇、杨溥史称"三杨辅政",是"仁宣盛世"的辅弼之臣,《明史》评价"明称贤相,必首三杨";擅长谋划边务,五次扈从成祖北征,四次随驾、奉命巡边,三次侍从督造紫禁城。
他还是一位文学家,是"台阁体"的典型代表人物。着有《两京类稿》、《玉堂遗稿》、《训子篇》、《北征记》等;《杨文敏集》被收录纪晓岚编纂的《钦定四库全书》,誉称其文有富贵福泽之气,应制诸作具沨沨雅音。
5.家教故事:杨达卿(1305-1378年),名福兴,字茂兴,是杨荣的祖父。元明时建安龙津白塔(今建瓯市房道镇沶村)人,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开明富绅。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早霜为害,晚禾无收,全省大饥",建安地处闽北山区,霜冻之灾更为严重,第二年春季灾民们更是青黄不接,乡绅杨达卿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声称要替大富山(今万木林)上的祖坟种植风水林,谁帮他在山上种一棵树,他就给谁一斗稻谷。周围的乡亲们知道后,喜出望外,纷纷前往大富山种树,你一棵,我一棵,很快整座山就种满了树苗。期间,乡亲们只要前往杨家自报种了多少棵树苗,就能领到相应斗数的稻谷。树苗种好后,杨达卿担心有人会上山砍伐木材,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每年正月都要大摆酒席,宴请乡人,请求大家不要到山上随便砍树。
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仙风道骨的白衣老人执杖而来,站在床前,对他说:"你种的树木已经长成了,以后要好好保护……"他醒来后认为是山神来提醒他,助他完成祖上风水林的种植。因此他立下祖训,告诫子孙,山上的树木不能乱砍,不能出卖,只有在遇到几种特殊情况才可动用,如建学校、盖庙宇、修桥、造船,或是捐给穷人做棺木等。他的子孙严格遵从祖先的教诲,因此森林繁衍很好,树木越来越茂盛,通过几代杨家人及附近村民的精心保护,终于形成了今天的万木林。
杨达卿以"植树一株,偿以斗粟"这一以工代赈的办法,既种植了树木又遂了救济灾民的心愿,可谓是极为睿智之举。从灾民自报树量来领取稻谷,就足以证明杨达卿"种树求近,积德致远"的理念。当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感叹杨达卿这一善举,给大富山取名为"万木园",并画了一幅万木林图,以表示达卿植树、赈灾的功绩。如果说万木林的出现充满了故事性,那么她的保护与发展,则反映了杨达卿身上那种值得传承的人文精神。
![]() |
![]() |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