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片风光旖旎的土地,一块经济腾飞的热土,更是一座爱潮涌动的城市。3月4日,厦门市启动纪念学雷锋活动50周年暨“美丽厦门·美丽心灵”志愿服务活动,来自市直机关以及各企事业单位、驻厦部队、大中专学校、民间团体等组织的300多名志愿者参加了启动仪式。
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在启动仪式上强调,雷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志愿者是一致的。我们要以雷锋精神为标志,进一步培育文明风尚,把学雷锋活动融入文明创建,融入道德建设,融入岗位职责,融入我们的生活。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内容,使学雷锋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我们要以雷锋精神为动力,进一步深化文明创建,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和文明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全市人民的主人翁作用,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打造文明厦门,美丽厦门,幸福厦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常效,让雷锋精神成为厦门文明城市之魂。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厦门其实早就先行一步。2004年,厦门启动“爱心厦门”建设,推出了“爱心超市”、“爱心餐桌”、“城市义工”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学雷锋活动,建立起一个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多方受益的志愿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志愿服务总队和25个支队,其中注册的志愿者更是高达34.8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0%……
如今,这些活跃在鹭岛各个领域的“活雷锋”,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用爱心、热情与奉献,谱写了一首首动听的和谐之曲。
广搭平台——爱心行动时时可为
3月3日,春寒料峭。然而,一走到厦门大学门口,立刻感受到浓浓的暖意——公交车站旁,“共青团青春志愿驿站”的小木桌被游客围了个水泄不通,大二学生陈少容和颜厥智不停地为游客讲解厦门各大小景点的具体方位……
作为当日共青团厦门市委员会举办的“大手拉小手,一起学雷锋”福建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集中日活动之一,陈少容告诉记者,他们的职责就是为游客和市民带来便利服务,“1路、45路、21路、15路……每条路线我们都烂熟于心,看着游客愉快地游玩,我们心里特别开心!”
其实早在今年春节期间,“青春驿站”就在鼓浪屿、万石植物园、中山路、湖里山炮台等多处著名景点设置了服务点,500多名青年志愿者每天坚守志愿服务岗位,成为了来厦游客的“贴心人”。如今,“青春驿站”服务点扩大到了12个,服务对象也从游客延伸到了市民,但无论怎么变,他们的桌面上始终放着一摞免费地图,爱心储物柜中永远存放着雨衣、雨伞、药品等各类急用物资。
用可行的力量为他人提供帮助,关键在于有坚实的载体支撑。为此,厦门在建设“爱心厦门”过程中,着力探索建立类似“青春驿站”这样的爱心平台,便于群众参与——在广场、车站、码头、旅游景点等重点场所,设立100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点,并与166家文明单位的志愿服务队对接,开展秩序维护、洁净环境、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的省、市行业示范窗口设立292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岗,为市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便民服务、社会服务;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优势,协调部门和行业利用“12351”、“12338”、“12333”等维权服务电话,随时帮助有需要的群众。
扎实有效的平台建设不仅使爱心行动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也让志愿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厦门市共有青年、巾帼、“五老”、社区、红十字、社科联、文明单位以及反扒等各类志愿者队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达33.8万余人,占全市现有常住人口(353万)的9.5%。
加快立法——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
“亚娟是个好姑娘,帮我剪头发、按摩,陪我唠嗑,这些年多亏她了。”孤寡老人王奶奶逢人就说,志愿者赵亚娟照顾自己就像亲人一样。7年间,厦门“百姓雷锋”赵亚娟上门义务为400多名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并成立团队数度走进养老院、福利院为老人和孩子提供服务。
“志愿城市”里“爱心”多,在厦门有无数个像赵亚娟这样的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自己的“志愿者故事”,而这座城市里“做好事受尊重,做好人不吃亏”的温馨氛围一直是他们勇往直前的理由。
将见义勇为人员档案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起优抚见义勇为的长效机制;成立“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志愿者更有归属感……厦门市保障志愿者权益、打造良好志愿服务大环境的工作从未停止过。
“厦门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连冠’,这当中志愿者服务功不可没。”2012年福建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厦门市政协副主席魏刚表示,如果能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协调规范志愿者的管理,必将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使我省的文明创建走上新台阶。
事实上,早在2010年,厦门市文明委就出台了《厦门市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活动内容及相关要求;制定了《厦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工作制度》、《厦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及《厦门市志愿服务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工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截至目前,厦门共表彰了307名优秀志愿者、47个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10个支持志愿服务工作特别奖及11个志愿者行动组织奖,不仅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也促进了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我们的社会越是向现代文明发展,越需要弘扬雷锋精神,而志愿服务作为展现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越规范,也标志着社会的现代文明越广泛越深入。”于伟国书记如是说。
常态长效——提升城市幸福指数
4日,林女士经过环岛路音乐广场上,被三颗挂满了粉红色的小卡片的彩树吸引住了,她不仅驻足观看。“我想要一盏台灯,你能帮我实现愿望吗?谢谢叔叔阿姨,你们帮了我的学习,谢谢!”看着歪歪扭扭的字,林女士的眼睛湿润了,她取下心愿卡,快步走到工作人员面前,“请问怎么帮助这名孩子?”“您好,您先登记一下,稍后我们会与您取得联系。”话音刚落,林女士便“刷刷”两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她告诉记者:“每天傍晚下班后来环岛路捡捡垃圾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今天看到这颗心愿树,我一下就觉得我是有责任帮助这些孩子们的。”
与林女士有着一样想法的市民还有很多,当天三颗心愿树上的195张卡片,在短短20分钟内就被取走了46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之后还会到中山路继续这段“心愿之旅”。
“要将学雷锋活动持久化、常态化,当雷锋精神深入人心,成为生活方式一部分的时候,城市的文明程度就会提高,生活质量也会提升,幸福感更是节节高。”于伟国书记说。
置身于厦门,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几百名志愿者常年到公园景区、公交站点、小区街巷、交通路口等各类公共场所开展文明引导志愿服务活动;50名志愿者带着抹布来到笔山洞一点一点地擦掉笔山洞内的涂鸦;军医便民服务团为200多名孤寡、空巢老人进行健康体检;“爱心网吧”、“爱心助学”、“爱心铃”、“爱心理发”、“爱心讲坛”、“爱心漂书”等爱心系列活动在全市开展……“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志愿者,在厦门生活,太幸运,太幸福了!”家住豆仔尾7号的李玉阿姨笑着说。
如今,厦门将志愿者活动化“零散”为“整体”、变“被动”为“主动”、由“临时”到“长效”, “爱心厦门”的楼层越盖越高,越盖越扎实,为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和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贡献出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