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岛守灯人:几十年,守护那一盏光明
http://wmf.fjsen.com 2012-11-09 11:10   来源:平潭时报    我来说两句

  观察四周的海域,看看是否存在需要帮助的意外情况

“柴油机发电时,常常用棉花塞耳朵”

牛山岛灯塔始建于1873年,由英国人修建,灯塔在抗战时期曾被炸毁, 变成了废墟,熄灯40 余年。1979年,台湾海峡恢复南北通航,海上运输日益繁忙,才开放重新发光。

1982年,俞兆月同俞爱民、俞昌爱、念保卫四人作为首批守灯人,开始在岛上艰苦的守灯岁月。

“在岛上,一开始是烧火做饭,需要用到风箱,晴天的时候就在外头割草,准备很多,怕下雨;后来是用柴油,现在是用煤气。”俞兆月回忆说。

在俞兆月值班的地方,记者看到一个破旧的电台,那是跟岸上联系的通讯工具。“最初的时候,跟岸上的联系是用古时候的烽火,烧一堆火表示没有粮食,烧两堆火表示岛上有紧急情况,烧三堆火,表示岛上的人有生命危险。”

那时候的灯塔还是用射灯,射程只有5海里。平时生活的照明都是点蜡烛,点煤油灯,直到1987年,国家重建牛山岛灯塔。重建的牛山岛灯塔灯高88.35米,塔身标志全白色,明显清晰,光源采用高效能的密封式光束灯,灯光视距达24到28海里。灯塔具有自动控制和检测报替装置,备有副灯转换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是我国目前一类岛灯塔之一。

重建后的牛山灯塔,与台湾省管辖的渔翁灯塔、东引灯塔一起,如同守在台湾海峡的安全卫士,矗立在台湾海峡的万里碧波上。

那时候,需要靠柴油发电来保证灯塔的发光,为此,需要通过船舶运来大量的柴油。柴油运到岸边后,俞兆月他们就慢慢地挑上山来。

因为增添了柴油机,守灯人最多时候达到7个,保持岛上守灯有3至4人。其中一个专门负责灯具正常发光,两个看护柴油发电机。“柴油机发电,声音很响,常常用棉花塞在耳朵里。”曾国华说。

2005年以后,岛上使用上了太阳能,主要用于生活用电,而灯塔能源则是更先进的蓄电池,可以根据情况,自动开灯。

30年来,灯塔变了,塔身由矮小到高大,灯塔能源从到干电池到柴油机供电再到蓄电池,俞兆月见证了灯塔30年的变迁,也适应了这种变迁。

如今,一般性故障他都能自己修理。他还坚持每天写工作日记,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原始资料。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