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处的坚守:我用青春献石油 2012-07-09 16:25 李由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
题:大漠深处的坚守:我用青春献石油——新华网记者青海油田基层纪行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一个叫英雄岭的地区,第一次认识这个地方是记者走进青海油田物探队的营房时。 |
6月27日,石油工人操作中国最先进的2500型压裂车组。新华网 李由摄
科技利剑擒住单井产量“牛鼻子”
在沙漠中寻找宝藏总是充满艰险,即使找到了也可能是刺手的玫瑰。
青海油田作为开发较早的老油田,递减率非常的高,怎样才能把这些油藏取出来,让老井焕发新的春天,这着实让青海石油人锁紧了眉头。
有这样一群人,井喷一身油,寒冬一身冰,一年四季在荒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笑称自己是油井的“医生”,哪儿的油井不出油了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为了促上产,他们用上了压裂技术,在地下几千米的石头缝里挤石油。柴达木的高原戈壁里,钻机轰鸣,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一根油管有180斤,每天起下钻至少300多根以上,以前全靠人拉肩扛,一天干下来胳膊就肿了,我83年的时候就拉过,那滋味真是受不了,刮风下雨是家常便饭。夏天,在尕斯地区蚊子特别多,什么驱蚊油都不管用,带上蚊帽干活又不方便,有时候就不带了凑和着干吧,蚊子叮得满脸满身都是。冬天油喷到身上像下雨一样特别冷,当时我就想,啥时候能把它改一下就好了。”井下作业公司压裂技术服务大队的大队长路彦森跟记者回忆着当时的艰苦。
就是这样一个念想,他开始做起了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终于在2010年,油管举升机成功研发,大大降低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目前这项技术专利正推广在青海油田的每一个井下施工机组,并且在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也在进一步推广,为更多的石油工人带来了福音。
“钻完井以后就是修井,修完井可以开始采油了,采不出油的时候就找我们,我们就像是油井的大夫”。一位修井工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职业。
他还自豪地告诉记者,“其他地方的修井机都是烧油的,我们最先改用了电,这种电动修井机技术我们在全国领先,一度电能换一升油,这样既解决井场平稳取电的技术难题,每年又能节约30万的成本。”
为了提高单井产量,压裂班想尽了一切办法,运用多层段“千方液、百方砂”大型压裂提高施工能力。创造了大型压裂、压裂排量、压裂液量、加砂量等16项新纪录,平均每层段增产1吨多,全年为油田增产9万多吨原油。
随着压裂技术的应用和不断创新,青海石油人让一座又一座干枯的老井重新焕发了生机。
说起创新,井下作业公司的叶光辉很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眼前的这座轰鸣的大家伙就是最近才新引进的2500压裂车组,这可是我们的大宝贝,牵住单井产量的“牛鼻子”全靠它。
在青海石油人的科技创新清单里,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例子,创新正在深刻改变着井下的速度和效率。
正是这些新工艺、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又一次打开了青海油田宝库的大门,使得滚滚黑金从柴达木盆地底层奔腾而出,不仅保证了老井稳产,新井上产,还为青海油田建设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注入了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