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感人瞬间 > 正文
大漠深处的坚守:我用青春献石油

2012-07-09 16:25  李由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题:大漠深处的坚守:我用青春献石油——新华网记者青海油田基层纪行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一个叫英雄岭的地区,第一次认识这个地方是记者走进青海油田物探队的营房时。

  正在峭壁作业的放线工人。新华网李由摄

勘探人是这样摸清“宝藏”的

在50多年的中国石油工业历程中,在太阳升起的每一天,总有这样一群人,走过万水千山,用双脚丈量、用双手放线、寻找炮点、打井,不畏酷暑,不惧严寒,只为搜寻每一丝来自地下的石油信息。

对石油行业找油找气而言,物探是最基础的一环,,是处于最上游的部分。物探人利用地震仪器,取得地震资料,经过处理,获得地下构造情况,为油气田开发摸清钻探井位,通俗地讲,就是“给地球做CT”。

他们,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他们,是揭开石油勘探序幕的人;他们,被称为找油先锋。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一个叫英雄岭的地区,第一次认识这个地方是记者走进青海油田物探队的营房时。

“整个探区的最高海拔达到了3600米,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这里有我们勘探领域最头疼的“鸡爪子山”,地形没有任何规律而且断崖非常多,一般的山体穿过一个大断崖之后,总有一块平地,而我们这不存在,可以说是断崖林立。”物探249队队长刘海涛指着地图给记者描述着英雄岭的地形。

听着鸡爪子山的描述,还有记者觉得很滑稽,直到真正坐上物探队的沙漠车进了山才知道,这真的不是一件可以用来调侃的事情。

这一路我们最难忘的是在沙漠车攀岩英雄岭的这四个小时。

高山峡谷,三米一坡四米一拐,用翻滚来形容路程的颠簸程度一点都不夸张。最陡的坡有70度左右,还有一种叫“刀背梁”的路,就像走在刀背上一样,两边是悬崖,中间是一条梁子。一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开车的师傅说:“这里第一次有记者来,外面很少有人知道。”

的确,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刀片山,凭空而降的鸡爪山,坡陡沟深,犬牙交错,有的物资靠车运不到了,靠飞机空投怕损坏,只有靠人抬。

在鸡爪山的山背上,记者就见到了几个地勘工人正用滑索将一百六七十斤重的钻井设备从对面的山崖向这面的山崖搬迁。在陡峭的山坡上记者站稳都需要小心翼翼,更别说工人们还要用力在这样的地方拖拽重物。

“这里的高海拔大部分地方人很难适应,他们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特别可乐,在这干活的人告诉我说刘队,我怎么觉得这个花土沟的肉不行啊,吃了没劲。我说不是肉不行,这在高海拔你的体能只能发挥你在平原的50%到60%,这也是我们员工经常流失的一个比较大的原因。确实危险程度比较大,就像我们坐车上山,车的性能是没问题的,但是心理这种害怕、这种恐惧是很难摆脱的。”刘海涛动情地说到。

记者一路上感受着“勘探禁区”将士们的英雄壮举。都说英雄岭上有“三把刀”:高原缺氧、沟壑纵横、浮土巨厚。每一名物探队员只有具备超常规的对抗本领才能在这里坚守。

采访中我们遇到了一名查道工,一个军绿色的水壶和一个小干粮袋是他所有的装备。“我们就是这一身工作服,除了下雨,恶劣天气情况下不出工,正常情况下都在放线、查线。最艰苦的就是爬不上去,还有爬到中间的时候下不来,有些时候会被困在悬崖上。”范成喜轻描淡写地讲述着,好像从来不曾害怕。

找油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尽管他们人背肩扛、风餐露宿,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找到油藏。

“哎呀,那是多少人的血汗凝结而成的,每隔120米,就需要布一根导线。放线工山上攀爬,需要采集14万个点的数据,要布4200公里的线,英雄岭这儿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基本上都摸了个遍。”记者身边的一位物探人这样感叹。

是他们在野外,用一条条测线、一声声炮响、一份份数据、一张张剖面……周而复始的辛苦;是一群朴实无华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远离亲人,远离家乡,承受着孤独和寂寞,在这一毛不拔的大山深处默默地奉献,才有了中国石油产量的一次又一次突破。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