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感人瞬间 > 正文
大漠深处的坚守:我用青春献石油

2012-07-09 16:25  李由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题:大漠深处的坚守:我用青春献石油——新华网记者青海油田基层纪行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一个叫英雄岭的地区,第一次认识这个地方是记者走进青海油田物探队的营房时。

一句“习惯了”,是最质朴的奉献

记者在启程之前,就听说过西部石油人的艰辛故事,脑海里想象的是他们夏日里与汗水作伴,风雪里与寒冷共眠的画面。到达青海石油基地才发现,这个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远不止如此。

柴达木的6月似乎还是初夏的感觉,没有想象中的炎热,但从当地人黝黑的肤色能够感受到日照的强烈。一早记者随着越野车在笔直的石油公路上缓缓前行,公路两旁都是辽阔的沙漠戈壁,几百公里完全没有任何的障碍物,几乎让人感受不到车在向前移动。

穿过沙漠,沿着蜿蜒狭窄的盘山路穿越海拔2000多米的当金山口,记者一行终于来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位居全国四大油田之一的冷湖油田。

青海石油人挥戈挺进柴达木是在1954年,正在火热建设中的新中国急需石油,勘探队员们踏荒原、穿沼泽、翻山越岭揭开了柴达木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的序幕。然而由于油田陆续进入开发后期,昔日繁盛一时的油城如今一派萧瑟的景象。

驻守在这里的采油3站一共只有28名石油工人,其中有10名还是女石油工,红色的工服在荒凉的冷湖戈壁上格外显眼。

在大城市,我们常听说“富二代”,在这里记者又学到了一个新的词汇“油二代”。原来,这里很多的石油工人都是跟随着父辈的脚步来到这里,难怪他们会有“我为石油献青春,献完青春献子孙”的感叹。

“原油很宝贵,后期油田基础设施薄弱,不能做出大的贡献,我们平时采油就连落地油也会收集。用饭缸、牙缸、用一切可以用上的容器。”采油队3号站采油班长刘威这样对我们描述他的工作。

被记者团团围住的刘威一直笑着介绍着自己的工作,今年32岁的他,17岁参加工作起就在油田,工作一个月时间才能回到敦煌的家与妻儿团聚一次,不过,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可以忍受的,一句轻描淡写的“习惯了”,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所有思念。

他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每天两次的巡井,需要保证每一个油井的正常运转,步行全程3公里需要一个半小时,就算是室外零下30多度的冬天也是每天他必须的工作。

当记者问他巡井过程中最艰苦的是什么时,刘威很认真地说:“不管冬天还是夏天巡井都是一个人,开始最害怕的是刮风,现在最害怕的是要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设备不要出现问题,巡井过程中遇到抽油机设备故障,就需要紧急处理,冬天气温太低最害怕管线冻住。”

在茫茫戈壁滩上,除了黄沙还是黄沙,最不容易忍受的恐怕就是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原本记者想让他说说自己的难处,没想到小伙子提到的全是油井的安全、管线的安全。对于自己,他只是乐呵呵地说:“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家人也很支持我。”好像他从未感受过寂寞。

终于,在聊起外面世界的时候这个硬朗的小伙子也还是没有忍住。一边害羞地别过脸去,一边快速拭干眼角的泪珠,带着有些哽咽的声音说:“外面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比我们要好一些,我们的生活比较单调,生活圈子比较小,野外想要看点绿色都没有条件,平时陪着我们的也只有一部电话。”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