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道德焦虑”:雷锋的当下意义
http://wmf.fjsen.com 2012-03-05 11:08  张颐武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我来说两句

这种“道德焦虑”当然需要新的应对的策略和新的观念的思考。但雷锋精神所具有的基本的内涵则是这个社会所必须倡导和坚守的。社会承认人们的利益诉求的合理性,但仍然需要有更高的精神支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支持个人的发展和成功,但也永远需要奉献、善意和良知的承载。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所造成的变化和冲击,只能让人们更加意识到雷锋的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伴随着时代的巨大变化,雷锋的形象的那些和当时的历史情境和条件密切相关的某些部分已经回归历史,而留在我们心中的是一个“中国好人”的形象,是中国人所具有的善良和美好的象征,也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的情感的象征。对人充满善意,乐于助人,承担责任,对别人的痛苦有高度关切的好人形象,是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的,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现在倡导学雷锋其实是把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那些延续了千年的善良和美好,与现代人对美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结合起来的集中表现,雷锋作为一个善良人的形象仍然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这既是几十年来的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的需要。我们要建构的是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一个把善意和美好作为基础的社会。人们在这些年的高速的经济成长中其实都已经充分的意识到,仅仅有物质的丰富和欲望的满足,社会是不可能有正常的发展的。而雷锋的“好人”的形象,他的充满了善意和对于他人的关切的品德,其实正是今天的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雷锋所体现的美德,其实正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所必须倡导和坚持的。因此,今天我们对于雷锋这个中国好人的需要,正是对于市场经济社会的美德和善意的需要。

今天我们在继承和发展雷锋的精神的时候,需要更好地内化为新的实践。让雷锋的精神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得到发展,这有两方面的值得关注,一是通过具体的礼节和规则的确立,让一种利己利人、达己达人的理念通过个体的日常生活表现出来,通过教育和倡导使之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这需要的是通过细节的倡导和要求使得正面积极的生活方式内化为人们的自觉的追求,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对于契约和法律的尊重。二是通过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使得人们之间的“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让人们通过社区或具体的生活关系感受到生活中的善意。这些都既需要社会、媒体和政府的倡导与推动,也需要公众的自觉意识的确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今天存在的“道德焦虑”。

总之,我们需要将雷锋的精神内化为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社会实践,这将是善意和美德生生不息,永远延续的基础,也是中国迈向辉煌未来的基础。(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邱淑群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