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者、推动者。基于这样的认识,詹红荔把关注的目光从庭内延伸到庭外。
有个学生叫小冬,家境贫寒,成绩优异,一念之差,拿走了同学的笔记本电脑。庭审中,他真诚悔过。对这样偶犯的失足少年,本可依法适用缓刑。但由于他是外来农民工子女,落实不了帮教措施,判不了缓刑。为此,詹红荔来到小冬父母临时居住的社区,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中为小冬寻找帮教人。为找一位老专家,她六次登门,才把他等到。詹红荔说:“这是一个农民工的孩子,他的父母离乡背井就是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人。我不忍心让他们希望落空。只是想请您尽一份力,给孩子一个新生的机会。”小冬在这个老专家的监护与帮教下,渡过了缓刑的日子,2009年顺利考上了农林大学。
南平一所职业学校,有一度校风较差,曾有3名学生受到刑事处罚,被综治办“黄牌警告”。这所学校家长信不过,招生越发困难,老师倍感无奈。詹红荔主动担任该校法制辅导员,在学校建立“法制德育基地”,带领新生少年现身说法,制作“流动式法制宣传展板”,举办“模拟法庭大赛”,开设“互动式法制课”、“心理辅导课”。一次次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活动,让学生喜闻乐见,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不良习气。仅一年,学校的“黄帽”就被摘除。多年来,詹红荔与南平市及延平区的多所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只要有空,她就会到学校讲课。
为了让失足少年尽快回归社会,詹红荔与社会各界联动,创立了一条爱心接力帮教工作新机制,先后帮助315名失足与问题少年重返课堂,为75人找到了工作。
为了更好与青少年沟通,詹红荔还学习了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开通了“维权热线”、“QQ在线”,为他们释疑解惑。
为了孩子的自尊,她从不把回归社会的少年称为少年犯,而是亲切称他们为“新生少年”。她还组建了“新生少年队”,经常带领他们开展公益活动。
在詹红荔倡导下,延平区设立了“失足少年救助基金”,为无家可归、没有收入来源的少年求学、返乡、学习技能提供帮助。
走近詹红荔,探寻她在庭内庭外的故事,耳畔轻轻响起诗人臧克家的诗:“当你以自己的心,去温暖别人,你会觉得心的太阳,到处向你照耀……”(闽北日报社记者 裴礼辉)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