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把蚊香、毛巾、肥皂粉、下乡穿的鞋子搁在包里,只要农民一个电话,他拎上包就走;有这样一种人,在舒舒服服的办公室怎么也呆不住,只有下到农村和农民在一起,他才能恢复活力。几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南平10个县市(区),到过上百个行政村,爬过数不清的山头栗园。他使数以万计农民走上致富路,为住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农户带来奇迹。他就是南平市林业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詹夷生。
兴榛富农建奇功
1999年2月,詹夷生被南平市委、市政府派往建瓯、浦城、政和三县市的行政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建瓯市水源乡温洋村是他下派的第一站。这个海拔720米的高地,自然条件恶劣,农作物成活率低,农民靠广种薄收勉强度日。
在这山高水冷的地方,詹夷生发现有一种植物长势特别好,这便是锥栗。锥栗俗称榛子,只生长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地方,生存能力强,温洋这片土壤正适合锥栗的生长。指着山头上零星的榛树,詹夷生告诉村民:“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珍宝。整个中国只有闽北长锥栗,其他地方都是板栗,把它种好,我们就富了!”为使村民们掌握锥栗的施肥、剪枝技术,推广科技种锥,詹夷生开始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白天,他和村民们一起上山,一边劳动,一边现场施教;晚上,他就利用小学教室为榛农上课,传授防治病虫、施肥、摘心、保果等技术。一年下来,全村锥栗产量猛增到32万公斤,村民人均增收3900多元。
此后,詹夷生又相继去了政和县东平镇苏地村、浦城县濠村乡濠村村、建阳市小湖镇、延平区洋后镇、松溪县茶坪乡等地,为住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农民带去科技种锥的方法。每到一处,詹夷生都要做两件事:现场施教和办培训班。授课时,他把二十四节气融入其中,什么“霜降深施桐饼磷肥”,什么“冬至强剪矮化整形”,让人通俗易懂。授课前,詹夷生总要先上栗园看看,针对锥栗的生长情况上课,因此每回都有新内容,村民们百听不厌。
在詹夷生的带领下,锥栗种植在闽北火了起来,海拔400米以上的人家几乎都种起榛树。短短几年,南平市的锥栗种植面积便发展到60余万亩,年总产量9000多吨,近5万农民从中受益。2000-2004年,建瓯、政和、建阳相继被评为“中国锥栗之乡”,闽北成为我国仅有的锥栗特产地。2004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人事部联合授予詹夷生“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今年5月,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而今迈步从头越
“詹夷生出名了,他还上了央视的《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又成了市林业局的副局长,还会像以前一样给我们上课、指导锥栗种植吗?”榛农曾有的疑虑,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逐一消除。
在詹夷生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他下乡时随身携带的三件宝贝--海拔仪、修枝剪、锯子,用于测量海拔、修枝裁叶。由于听课的人很多,为了让大伙都能听到,詹夷生又自费买了一台无线扩音器,于是下乡“三宝”变为“四宝”。办公室的橱柜里,整齐地放着三叠资料,用信封袋套着,这是他按不同季节制作的《锥栗技术简表》,准备上课时发给“学生”。另一边的矮橱里堆放着几个纸箱,里面装着他准备给村民推荐的几种农药。同事们戏称,詹夷生下乡就像是回娘家,总要带上好几大包东西。他说:“在办公室我坐不住,就喜欢往乡下跑,和农民一起研究锥栗,这样我才快活。”
有时工作忙不开,詹夷生就通过短信把锥栗难题解决办法告诉村民。为此,他换了一部内存大、能群发短信的手机,里面存着上百个农民的电话,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剪枝,他总是第一时间把消息传到农民手中。
对于荣誉,詹夷生形容它们是头顶上的紧箍。他说,“每得到一个奖赏,就是套上一个紧箍,不是轻松了,而是责任更重了。”为了考验自己,每回下乡他坚持搭班车,不要单位派车,只为锻炼自己吃苦的能力。下到村子里,听到村民们说“詹特派,您一点也没变”,詹夷生就特别高兴,他说这就是一份最高奖赏。
如今,闽北已形成了“V”字形的锥栗产业带,以建瓯为中心,经水源、川石向东扩展至政和星溪、杨源、澄源;经龙村往北延伸至建阳樟墩、浦城濠村--这里的每一笔都离不开詹夷生的全心付出。于是,有人唤他“榛仙”。对此,詹夷生说:“我们的锥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所有的荣誉早已过去,现在对于我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我希望所有生活在400米以上的中、高地农民能越过越好!”
![]() |
![]() |
责任编辑:卓志沐 |
- 2011-05-19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别候选人:李彬
- 2011-04-15省侨联号召干部职工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敬业奉献
- 2010-05-25[敬业奉献] 乐在敬业 贵在奉献
- 2010-03-18敬业奉献——杨土生主要事迹
- 2010-03-17敬业奉献--杨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