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孝位同志,现年63岁,中共党员,1970年在忠洋村当赤脚医生,1975年被录用为卫生系统集体工。他是个自学成才的中医士。1994年担任代溪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背卫生厅、宁德地委、行署评为“学雷蜂先进个人”,屏南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救死扶伤 扶危济困
笔者在韦孝位的书丛中,随手拿到一本《临床经验集》的笔书本,扉页是“学习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39年来他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座右铭。他自小家境贫寒,小学刚毕业就当上放牛娃,拜本村老中医学医,边放牛边学医。他知难而进,常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勉,用锲而不舍的毅力,耕耘着医学园地,终于成为一名白衣战士。 20 岁起当上赤脚医生走上医道涯,为民解除疾苦,奔波不息。1991年5月的一天,有人在卫生院交谈:“代溪村的陈兰霜老人不知是死还是活,这几天都没有看见到她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韦孝位听后,连忙背着药箱赶去。原来陈兰霜是一位80高龄的五保户,既是聋哑,又双目失明,病倒在床已数日。己两天没吃没喝,韦孝位进她房间,一种臭味袭来,使人难受。房间里尿捅的尿屎溢出捅外,床上被子的大小便发出难闻的臭味,厨房牵织着蛛蜘网,老人躺在床上淹淹一息。韦孝位忙为老人诊治,自己掏钱买药为老人打针、喂药,还为老人洗锅、烧水,为之洗脸,还为她倒尿捅、洗换被子、打扫房间的卫生。此后,一年里,不论霜寒雪冻、刮风下雨,韦孝位都坚持为陈兰霜老人煎药、打针、送饭,单自己为老人付出的医药费就达四佰元。可是这位既是聋哑又双目失明的老人遗憾的是直到临死时,还未能看一眼这位好心人的模样,也未能说一声道谢话,只是苦苦地用双手捶胸,意在感谢这位菩萨心肠的好医生。
1987年,韦孝位还在玉洋村门诊部工作时。一天夜晚,一位病人患败血症前来就医,突然病情恶化,急需转院治疗,但患者举目无亲。韦孝位敲开几位农民的家门,请他们给抬担架,但他们怕病人在途中死亡,沾上晦气,无奈,韦孝位顾不上自己正在感胃发高烧,只见他服了一片索密痛,配合病人家属,抬着病人,夜走20里山路。天亮时,终于将病人及时地抬到了卫生院抢救。韦孝位拖着酸痛无力的身子赶回玉洋门诊部,脸色苍白,冷汗淋漓,终于被送到县医院急诊。
1990年1月中旬,一个雨加雪的夜晚,人们都进入了梦乡,从病房传来了哭叫声,孝位医生从梦中惊醒,虽然不是他值班,但是出于责任心,他迅速地从床上爬起来,往病房跑,原来是熙岭乡梨洋村,农民周传拥。因患肺原性心脏病;病情恶化,孝位医生与值班医生一起抢救病人。终因抢救无效死亡。此时,已是下半夜三点半,当时,只有死者的妻子在场。一个女人举目无亲,哭得十分凄惨。据说:死者有位邻居到本地,可能往在旅社或客找里。孝位医生就到所有的旅社和客我去敲门、查问。可是找不到这个人,怎么办?他想:“见危不能袖手旁观,应该要为别人排忧解难”。他冒着严寒,连夜去20里的梨洋,把死者的兄弟叫来,死者家属经济困难,无钱买棺木,孝位医生又带领其亲属到10里远的忠洋村,为其担保买棺木的款,在回院的路上,他又帮助背一块棺木盖回来。连续的忙碌,他已精疲力尽。
1990年9月,古田县鹤塘乡同蔗村社员郑红妹,做香菇时,不慎被酒精烧伤,下肢皮肤烧伤面积4O%,到省立医院,要植皮治疗。因经济困难无法植皮。来本院求治。有的同志说:“重病号只有往上级医院送。上级医院认为非植皮不可,我们用不着自找麻烦”。然而韦孝位心里想的是:“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要尽心尽力地为病人排除疾苦。他不辞辛苦上山挖青草药,对患者进行精心治疗。为了使被子不接触皮肤,他上山砍竹子,编成竹罩,罩在病人身上,然后再盖上被子。每融10分钟,就为病人上一次药液,经过20天的治疗病人康复出院了。
象这样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事,发生在韦孝位身上,教不胜数,39年来,不仅在代溪镇的每个村子,而且在代溪周国的宁德市的虎坝、石塘、黄柏、盖头贫、潭头岭、霍童、金山、黄家塘;古田县的鹤塘、酿酒洋、五基洋、水竹洋等村镇,崇山峻岭、崎岖小道上都印记着救死扶伤的足迹,人们都流传着佑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事迹。
![]() |
![]() |
责任编辑:卓志沐 |
- 2011-05-19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别候选人:詹红荔
- 2011-04-15省侨联号召干部职工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敬业奉献
- 2010-05-25[敬业奉献] 乐在敬业 贵在奉献
- 2010-03-18敬业奉献——杨土生主要事迹
- 2010-03-17敬业奉献--杨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