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按照省文明办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文明风尚,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30多万名志愿者常年参与交通文明、助老扶残、扶贫济困、支教助学、法律援助、科普宣传、环境保护、社区服务、义务献血、维护治安、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为推动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市开展的“关爱空巢老人”、交通文明督导等志愿服务工作在全国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专题介绍,中英国际志愿者余瑶入选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宣传教育,志愿理念普及有了新提升
志愿精神和理念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我们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培育志愿文化,营造出浓厚的舆论环境与社会氛围。一是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楼宇广告、电梯广告、LED屏幕、社区宣传栏等宣传阵地,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等形式,大力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 “有时间就做志愿者”、“我参与、我快乐”的志愿理念,实时跟踪报道我市开展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志愿者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抗击汶川、舟曲、玉树等自然灾害中成千上万中外志愿者的生动事迹,不断提升公众知晓率和参与率,使广大市民在感动之中增强了对志愿精神和理念的认同理解。二是广泛征集心得体会。按照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工作部署,积极动员广大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抒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帮助志愿者进一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志愿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两年来,共征集“讲文明、树新风”、交通督导等志愿服务心得1000余篇,并撷取优秀心得在媒体上刊发,吸引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厦门市大学生交通文明志愿者心得等刊登于中国文明网、福建文明风网站。三是广泛开展普及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推动志愿服务教育,把青年志愿服务纳入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厦门市十八岁成人宣誓日”的决定》,明确规定年满16周岁青少年在成人预备期教育中必须参加48小时志愿服务,以法规的形式鼓励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
二、完善工作机制,志愿服务运作有了新成效
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把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度加以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领导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市委书记于伟国亲自批示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市长刘赐贵为1.7万名国际马拉松赛志愿者签送荣誉证书。2007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志愿者联合会,逐步提高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社会化运作程度。2010年2月,成立以分管市领导为组长,由市委文明办、民政局、财政局、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10多个部门组成的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全市志愿服务活动总体规划、协调指导和重大活动统一行动的组织调配。各区相应成立志愿服务领导机构,形成了“市区两级,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出台了《厦门市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活动内容及相关要求。制定了《厦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工作制度》、《厦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及《厦门市志愿服务基金管理办法》,推动志愿服务立法工作。建立了信息报送、活动记录、社会调研等管理制度,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迄今表彰两届共307名优秀志愿者、47个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10个支持志愿服务工作特别奖及11个志愿者行动组织奖,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在市领导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建立厦门市志愿服务基金,首批募集企业捐款等资金355万元,用于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宣传、理论研究、交流培训、购买保险等,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突出重点工作,志愿服务领域有了新拓展
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弘扬和践行志愿精神的有效载体。我们在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常规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紧紧抓住重点工作,不断拓展志愿服务覆盖领域。一是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设计、搭建、对接志愿服务点平台,100多支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与29处公共场所实现服务平台对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开展秩序维护、洁净环境、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形成常态。组织“洁净绿化带”、“洁净家园”、 “构建文明车厢(站点)”等“志愿者在行动”系列活动,掀起活动热潮,打造良好环境。深化“万名市民、千个文明单位”志愿者周末交通督导行动,4万多人次志愿者定期在60个文明示范路口开展交通督导。以福厦高铁开通为契机,结合重大节假日,在火车站广场、各大旅游景点组织开展宣传咨询等志愿服务,提高公民旅游文明素质。举办 “节能减排宣传周”,组织志愿者大力宣传节能环保知识,强化节能减排意识。数万名志愿者直接服务厦门国际马拉松赛、“9·8”投洽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等重大活动,市青年志愿者服务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被团中央评为“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奖”。二是深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探索关爱空巢老人的新形式、新方法,2007年率先启动“情暖空巢--平安铃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和结对志愿服务工作台账,由2-3名志愿者结对帮扶一位(户)空巢老人,为老人提供经常性的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等服务。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性的推进会,推动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全市现有3500多名志愿者与2100多名空巢老人长期结对帮扶。发动社会力量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关爱行动,开通温馨夕阳服务热线、开办“爱心餐桌”、推行“安康计划”、推广 “银发睦邻卡”、开设 “日间照料中心”、建立社区网站、组建爱心车队,成立首支农村志愿服务队,不断满足空巢老人多样化需求。三是深入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发动大学生、老师及社会志愿者参与“文明小博客”活动,聘任251名网络志愿者,通过“大手拉小手”,指导未成年人写“文明小博客”,做有道德的人。积极开展“心手相连--社区志愿者与未成年人结对”活动,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关注贫困、单亲、有不良行为倾向等特殊青少年群体,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连续5年组织高考爱心车服务活动,为家庭困难、行动不便、离考场较远的考生提供接送服务。528名“五老”志愿者常年开展网吧监督活动。14所高校与来厦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小学结成对子,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服务,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四、积极动员招募,志愿服务队伍有了新发展
志愿服务队伍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开展招募活动,全市现有注册志愿者30多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一是注重依托专门网站发展志愿服务队伍。2009年3月建立“厦门市志愿者联合网”,开设网络注册平台,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明确志愿服务所需的条件和要求,根据志愿者的意愿和特长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做到广泛招募、合理使用,并在各大志愿者组织开展的普及性培训中加入网络注册内容。健全完善志愿者注册制度,推动志愿者个人信息网络录入工作,探索实现注册志愿者的统一管理,截至目前为止,“厦门市志愿者联合网”来访数量已达250万人次。二是注重依托社区发展志愿服务队伍。2008年,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9个部门联合下发《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意见》,组织动员社区所属组织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40个社区成立了志愿者协会或分会,约占全市社区数量的67%。推报华福社区、金尚社区、金山社区等3个社区为全国社区志愿服务联络站,不断总结社区志愿服务经验,上报工作信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注重依托文明单位发展志愿队伍。根据省文明办工作部署,下发《关于在全市文明单位(学校)中组建志愿服务队的通知》,细化操作流程,明确工作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共同组建志愿服务队的指导性意见,动员更多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各级文明单位掀起组建志愿服务队热潮,1700多家文明单位组建志愿服务队856支,志愿者人数达3.2万人。(厦门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