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遵义市创造性地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住上有遵义会议会址建筑风格特点的“小青瓦、白粉墙、雕花窗、转楼阁”的黔北民居。庭院干净整洁、家里窗明几净,公路通到寨子,水泥路连到每家每户。农民爱上书本、网络,爱上文艺,爱上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文娱活动。农村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09年9月,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遵义召开。一股清新的文明风,从黔北山村吹向全国。
播下文明的种子
余庆白泥镇满溪村的罗家坡——“四在农家”发源地,自然条件并不好,有个老支书叫周修平。他带领老百姓造林植树,钻研果树知识,试着栽种柑桔,不仅自己成了“土专家”,也把乡亲们领上了致富路。富起来的罗家坡,群众被发动起来,自发集资13万元,投劳5000余个,组织修路、对房前屋后进行水泥硬化,改善美化居住环境,装程控电话、安闭路电视等。
从2000年起,余庆开展农村学教活动,干部进村入户,感受罗家坡的变化和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强烈愿望。这一喜人变化引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提升后,2001年1月11日,县委作出《关于广泛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及“四在农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决定》;2001年4、5月份,在罗家坡召开现场会,推广“五通一改一封一化”(改厕、封山育林、道路硬化)经验。
“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知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符合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明、学了就动、干了就成,触动了农民的兴奋点。
很快,“罗家坡式”的“四在农家”创建试点,在余庆10个乡镇相对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展开。寻找致富门路、学习科学文化、开展健康活动、美化生活环境,创建试点的群众都自觉投身到活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