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大江南北
打造“文化贵州”崭新形象
文明风   |  时间: 2009-12-09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舞剧《天蝉地傩》参加第1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压轴演出,蜚声中外的贵州侗族大歌申遗成功、贵州数字图书馆开通、贵州国庆彩车载誉归来……一连串文化事件,让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贵州,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写下了文化发展的辉煌篇章,使得“文化贵州”的崭新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11月13日至14日,由贵州省文化厅出品、贵州省歌舞团演出、贵州省文化演出中心市场推广的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应邀参加了第1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压轴演出,之后即赴浙江湖州、温州、宁波等地巡演,观众们被该剧凄美的爱情故事,神秘独特的贵州侗族文化、傩文化所打动,报以热烈的掌声。该剧更被媒体誉为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上座率达80%以上,创造了很好的票房价值。在此前的专家座谈会上,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著名艺术家赞誉该舞剧为继上世纪60年代精品舞剧《蔓萝花》之后贵州舞剧艺术的又一高峰,是贵州舞蹈艺术的新标杆。与此同时,富有贵州地方艺术特色的黔剧《大学生村官》上半年入选了全国地方戏(南方片区)优秀剧目展演并受到好评,大型民俗歌舞《多彩贵州风·山里的日子》和大型花灯剧《征人行》分别于8月、10月赴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献礼演出,反映贵州文化历史、由本土演员倾力打造的大型话剧《天地文通》则于12月初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厦门)演出。这是数十年来贵州优秀剧(节)目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整体亮相全国性演出平台,其产生的振奋作用不言而喻。

9月底,贵州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通。贵州省有近90家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短缺,只有贵州省图书馆、贵阳市图书馆和黔南州图书馆有少量的期刊数据库和电子图书,各馆馆藏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新建成的贵州数字图书馆将实现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百家共享、数万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千万人使用的目标,让广大读者足不出户即可阅读百万图书,此外,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板块设置也将在传播先进文化、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字图书馆开通一个月来,点击率已逾20万人次。而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近4亿元的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已进入开工准备阶段。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村两级年内将完成全覆盖,乡级也将大规模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

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也是2009年贵州文化工作的一大亮点。9月30日,被誉为“天籁之音”的贵州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上升到了国际保护平台,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填补了贵州省世界级文化遗产名录的空白。总体上看,贵州省中央、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成绩突出,在全国名列前矛;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47项(220处)于9月30日由贵州省政府公布,从中遴选出的104项(142处)已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文化部申报,贵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在文物保护方面,贵州启动了渝黔、贵广快速铁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文化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正沿着更加深入、理性的方向迈进。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今年的力度同样加大。2008年底挂牌的贵州京剧院已进入实质性整合阶段;贵州省杂技团则在年内率先实施整体转企改制,为即将铺开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贵州省歌舞团正在通过改革和全面提升,组建新的贵州民族歌舞剧院,并在人才建设和硬件投入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贵州省文化演出中心作为自收自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将在年内完成。“近年来我省文化建设取得较好成绩,源于我们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及投入越来越大,我们也更加有信心做好今后的工作。”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圻如是说。(记者 龙仕勇)

 
 贵州从江香猪落户侨乡厦门市集美 12-01
 贵州 石旮旯里生新绿 08-14
 贵州苗族群众喜迎“吃卯节” 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