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1月12日讯(通讯员 黄自棋)11月11日,福建省邵武市农村电影放映员丁慈亮送走了下沙镇屯上村最后一批看电影的人,轻轻地吐了一口气,这是他今年以来放映的第553场电影。想到这里,丁慈亮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可好了,过去大伙儿争着看电影的热闹场景又回来了。而为了今天
这种红火景象,49岁的他在农村电影放映员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万公里电影放映路
1980年初,喜爱电影的水北镇一都村民丁慈亮经村民推荐参加了邵武农村电影放映员培训,勤奋好学的他在培训班师傅的精心指点下,很快就可以单独放映整场电影。培训结束不到一个月,丁慈亮就被聘为农村电影放映员,肩负着6个乡镇34个村的电影放映任务。
邵武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黄长缨介绍说,丁慈亮是一个出色的农村电影放映员,他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每次去农村放映电影,发电机、汽油、变压器、放映机等笨重的设备一样都不可缺少,加起来有100多公斤重,他都是用自行车运到放映的村庄,有些偏远山村道路崎岖,自行车骑不了,他只能分批背着设备到放映现场。放完电影,最早也要到晚上11点以后。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丁慈亮凭借着对山村电影放映事业的热爱,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喜爱的放映工作,邵武市也正因为有像丁慈亮这样的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荣获了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30年来,丁慈亮坚持走村串户为农民放映电影,给贫瘠的山村送去欢乐。30年来,他共为农民放映电影1.5万多场次,往返行程超过13万公里,观众超过90多万人次。
为农民放映电影倍感自豪
上世纪80年代,农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电影是山村百姓的主要精神食粮,去农村放映电影非常受欢迎。1982年,《少林寺》影片刚刚在农村放映,各村都想抢先观看,为满足村民的需求,丁慈亮每晚都要奔波几个村,连续10多个晚上,每晚都放映到半夜三更。虽然辛苦,但是放映场上人们的欢声笑语深深地印在了刚当上放映员不久的丁慈亮的脑海里。
丁慈亮放映电影的服务范围地域较广,放映任务繁重,为此他总是每天提前赶到放映地点,拉好银幕,调试好机器设备。有的村落偏僻,往返一趟要走15公里,丁慈亮常常是独自一人奔走于山间小道上。
丁慈亮的付出换来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妻子黄美英自豪地说,丁慈亮走在乡村里,连3岁的小孩子都会追着他喊:"师傅,师傅。"大伙的尊敬让丁慈亮和家人倍感自豪。
寒冬进山只为7户农民
"哪里山高路陡,哪里偏远人少,哪里的农民就更想看电影,因为他们的文化生活太贫乏了,电影是他们通向大山之外世界的一扇窗口。作为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我有责任和义务给他们送去精神食粮。"这是丁慈亮的肺腑之言。
2008年春节前夕,50年一遇的特大冰冻灾害让上坪村连续停电近一月之久,丁慈亮带着发电机及放映设备又下乡了。冰天雪地里,人们守着电影看到了次日凌晨。这期间丁慈亮听到一个山村农民的心愿:水北镇上坪村何家岭的7户农民,因为地处偏远山区,加上冰灾连续停电,已经很久没看电影了,他们希望过年时能看上一场电影。2008年2月3日,丁慈亮冒着寒冷骑着自行车走了16公里的山路前往何家岭,为7户农民免费放映专场电影。
当丁慈亮来到何家岭时,20多个村民已早早等候在晒谷坪上。看见丁慈亮架起电影放映机,村民们欢呼起来,丁慈亮翻山越岭的劳累顷刻间被愉悦的心情所替代。
配送农家"文化大餐"
为了配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丁慈亮每晚除了放映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俱佳的影片之外,还精心安排放映一些科教短片,深受农民的欢迎。
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推行"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活动,让每个农民每月能免费看上一场电影。有了党的好政策,经济上也有保障,丁慈亮的干劲更足了,他深深感到:电影放映事业又迎来明媚的春天。
"免费送电影下乡",邀请放映不断,他忙碌得每天至少要放映两场。白天,他在山村小学放映不少于一场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科幻片等,晚上,他还要到一两个村庄放映多部影片。春天,针对农民急需种植、养殖选种,他放映良种、苗木、禽种的科教片;夏天,他选择稻、林、茶、果等管理、修剪方面的科教片放映;秋天,他选择收藏保管、加工利用、市场营销方面的科教片来放映;冬天,他放映和谐乡村、文明新风、优生优育、移风易俗、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片……丁慈亮为农民配送"文化大餐",丰富了山村农民的文化科技生活。
通联354000福建省邵武市委报道组.黄自棋13774648177.0599833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