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行业扫描
电力,托起侨乡不夜天
——泉州电力60年巨变
文明风   |  时间: 2009-09-24   |   文章来源: 文明风
 

  文明风9月24日讯(通讯员 程志龙刺桐之夜,华灯绽放,火树银花,流光溢彩。街灯犹如串串明珠闪烁着迷人的绚丽,扑朔迷离的霓虹灯,似乎在回味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神奇,更见证着新中国成立60年来侨乡的巨变。电力,使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硬实力:全省倒数到全国前列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泉州永春医馆从英国购进的1台10千瓦柴油发电机,点亮了古城的第一盏明灯。期间,泉州电力几度兴废,至1949年,泉州仅有市区、永春、安海3家电灯公司的发电机组断断续续勉强发电。1949年底泉州地区发电容量443.5千瓦,年发电量50.32万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仅0.23千瓦时。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各县相继兴建一批小型柴油、木炭机组发电。1952年泉州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改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改称泉州电厂。1956年,永春县率先建成湖洋曙光等一批小水电站,掀起小水电的建设热潮,成为全国农村小水电建设的一面旗帜。

  在大力兴建火电、水电的同时,泉州输电网络也随之逐步发展壮大。原泉州电厂第一任厂长蔡载经这样感慨:"泉州电网是泉州电力人用双手一针一针的编织出来的,每一根导线都布满了电力人的心血!"。

  的确如此。1960年,泉州配电网络逐步提高到6千伏或10千伏供电。1965年,泉州地区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泉青线架设并投入运行。1972年,泉州首座110千伏变电站--后茂变建成。同年9月30日,山美水电站首台发电机组发电,通过110千伏山泉线、后茂变电站与泉州电厂并网运行,初步形成以后茂变为中心的35千伏跨县电网。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79亿元,是1949年的5.85倍。

  改革开放以后,泉州电网建设步伐高歌猛进。1988年6月,泉州首座220千伏变电站井山变电站投产,供电能力翻了两番;1998年,全省首座500千伏变电站泉州变落户泉州,26年间,泉州电网实现了电压等级从110千伏到500千伏的"三级跳",被列为泉州经济建设"十大成就"。1994年以来,泉州用电水平从全省倒数第一跃居全省首位,并连续15年保持全省第一,用电比重占全省四分之一强。期间,为助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泉州电力人不断创造着奇迹。2003年8月,仅用一百天建成投产220千伏晋中(罗塘)变电站,创造了福建电力速度,时任黄小晶副省长为该变电站投产专程发来贺电;2006年12月,一个月内投产3座220千伏变电站,投产主变总容量达90万千伏安,一个月内的投产量比2005年全年还多,全国罕见……

  伴随着电力的发展,泉州国民经济总量保持快速稳步的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045亿元人民币,首次实现超千亿元,进入全国少数几个经济总量超千亿元的地(市)行列。

  跨入21世纪,泉州电网驶入快车道。"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电力建设投资约35亿元,相当于五年再造一个泉州电网。"十一五"期间,全市电网规划建设总投资高达120亿元,是"十五"的3.4倍。截至2008年底,泉州电网已形成拥有500千伏超高压等级线路,以220千伏电网为地(市)级主网架、110千伏电网为县(市)级主网架的电网结构,电网规模跨入全国地级市前列。2009年,泉州将在全国率先建成地市级城市500千伏双环网,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有220千伏变电站。预计2009年全市用电量为280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373千瓦时,是1949年的1600余倍。坚强的电网为全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电源,助力经济腾飞。200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首超二千亿元,达2276亿元,2008年达2705.29亿元,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是1949年的2034倍。

  软实力:无从做起到内外兼修

  电网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服务品质的提升成为企业形象的关键因素与着力点。泉州电力人对此深有体会。

  "'开五停二'那是常有的事,电都供应不上,哪谈得上提供服务啊!"回想起1989年到泉州创业之时的供电环境,泉州精国密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翁伟书直摇头。

  随着电网的发展,泉州电业局不断整合内部资源,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率。该局在全省率先成立综合抢修中心,集约抢修资源,大大降低抢修时长;全省率先成立配电不停电作业中心,并不断推广扩展带电作业项目和范围,2008年10千伏业扩工程带电作业率高达99.8%;大力推行阳光业扩工程,建立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竞争自由化和选择自主化的"阳光业扩平台",在最大限度缩短业扩流程、提高性价比的同时,保障客户知情权和公平选择权,并通过典型设计、联合外勘、套餐式服务等方式简化用电手续、缩短业扩流程,将高供高量业扩流程由25天缩短到20天、高供低量业扩流程由22天缩短到10天。

  立足于泉州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的特点,从服务"两岸三通"与促进和平统一的战略高度,2006年4月,泉州电业局创新开通台商"e路通"VIP绿色通道服务,在营业窗口设立"台商服务专柜",为每一位台商客户配备一名项目经理,提供一点式服务。2009年初,在全省率先成立泉州电力大客户VIP俱乐部,将台商列为VIP客户的重要成员,为其提供阳光业扩VIP专用通道的全过程优先服务、满足大电力客户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现在的电力服务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确实好!"党的十七大代表、南安市蓉中村党总支书记李振生由衷称赞着泉州电业的优质服务。

  做好内部流程的"强身健体"与简约高效,泉州电业局主动走向社会,以实际行动履行大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2002年结束的农网"两改一同价"工程使农村电价平均下降0.23元/千瓦·时,每年可为农民节约开支5600万元左右;2003年6月25日,斥资400万的泉州第一条海底电缆铺设完工,让泉州最后一个的海岛行政村--惠屿岛告别无电历史;2006年6月29日,泉州电力人为住在德化深山的4户居民架设数十公里的专用电力线路,在全省率先实现 "户户通电"工程,把光明送到侨乡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山村角落;2008年初,闽西北地区电网遭受冰雪灾害重创,泉州电业局快速组织23支队伍、1640名抢修人员挥师北上,全力支援灾区电网修复,充分展示了泉州电业人的精气神,塑造了电力铁军的光辉形象。

  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社会责任没有界限,只有无限。这是泉州电力人恪守的信条。近年来,泉州电业局深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深化党员"一带二"先锋工程,员工的"精、气、神"不断提升,企业保持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行评工作实现"十一连冠"。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的喜庆氛围中,在海西发展的伟大契机下,在建设智能电网的宏伟蓝图里,泉州电业以崭新的姿态奋发搏击,再创辉煌。

责编: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