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大江南北
北京“无障碍”惠及千万家
文明风   |  时间: 2009-08-31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无障碍坡道给舒广琪带来方便。
  张东伟摄

  推行“在家无障碍”计划

  在北京朝阳区高碑店,家中已改造好的“无障碍”环境让舒广琪很舒心。 因患重度小儿麻痹症,舒广琪几十年来都以轮椅代步,他说:“我可能是北京最早享受‘在家无障碍’的人之一。以前出入家门上下台阶都需要人抬上来,现在自己就可以进出了。”他家早在北京奥运之前就进行了无障碍改造,那时候北京分别在几个区进行“在家无障碍”试点工作,他家在2007年和2008年进行了两次无障碍改造,修建了门前坡道、室内坡道、安全扶手和卫生间折叠浴凳、折叠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大大方便了他的生活。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推动了首都城市无障碍建设,全市完成了6000多项重点无障碍设施改造任务,还向残疾人家庭延伸,通过政府出资实施家庭无障碍计划,数以万计的残疾人家庭得到了实惠和方便。

  就在舒广琪居住的小区内,今年还有三四家正在进行无障碍改造。绕小区一周,可以看到有些家庭有了门前坡道。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将无障碍设施建设从公共场所延伸到残疾人家庭,在城八区和部分郊县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试点。2008年,全市推行大规模家庭无障碍改造,5000户残疾人家庭受惠。2009年北京制定了改造1万户的目标,投资将超过1亿元。截至今年7月底,已完成改造施工7340户,9月底前城八区改造将全部完成,10月底前全市将完成1.3万户的无障碍改造。到今年年底,全市总共将有2万户残疾人家庭实现家居生活无障碍。根据全市总体改造计划,2010年底前将实现全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的目标。

  “无障碍”让残疾人更自信

  “身体残疾还不算什么,更怕的是心灵也残疾。我们渴望自由,希望能像正常人一样,能充满自信。其实有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坡,就让残疾人有了自信!” 家住清河的李大姐谈起“在家无障碍”满脸笑容。最近几年,自己家中和所住小区都实现了“无障碍”,她也是“无障碍”政策的受益者。李大姐双下肢不能动,凭轮椅代步。她的轮椅可上45度的坡,周末喜欢去爬山,根本不用推,“走”起来比正常人还快。她一个劲地强调:“对我们来说,代步工具很关键。真希望能出一款双下肢行动不便的人也可使用的汽车。我就可以自己开车去海边,开车去旅游了!”

  与很多残疾人交谈可发现,他们渴望的是能和其他人一样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中,自强、自立、自信地生活下去。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自己家中,各种无障碍设施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更是使残疾人走进社会、融入社会,与常人一样生活的保障。残疾人及亲友普遍反映,家庭无障碍改造帮助残疾人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家住丰台区马家堡的叶树升,20年前因车祸致残,家里卫生间有台阶是蹲坑,无法自己洗澡和上厕所,一直靠老伴擦洗身子和帮助如厕。通过拓宽房门,去掉台阶,安置浴凳、扶手等无障碍改造,一下子解决了20年的难题,老叶自己洗上了热水澡。与他一样,很多残疾人解决了几十年不能解决的上厕所、洗澡等问题。有的重度残疾人十几年没有出过门,通过家庭无障碍改造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无障碍”方便你我他

  “残疾人在家里一活动起来就会用到这些无障碍设施。”北京市残联组织联络部副主任王静奎生动地介绍:“现在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已经比较完善,如果残疾人出不了门,这些对他来说都等于零。‘家庭无障碍’的改造对残疾人来说是最实在的。” 王静奎表示,根据不同类型的残疾和各异的居住环境,“家庭无障碍”改造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归根结底是为残疾人“送方便”。

  其实,在美国、加拿大等公共无障碍设施比较完备的国家,无障碍设施本身是为这个城市居住的每一个人服务的通用设施,它不光是给残疾人带来方便,同时也是为所有人营造方便。“就如电梯一样,其实就是最普遍应用的无障碍设施。”王静奎认为,“无障碍”本身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人性化设施,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无障碍”的理念应该渗透到整个城市设计规划各个细节中。

责编: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