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大江南北
贵州 石旮旯里生新绿
文明风   |  时间: 2009-08-14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治水

  石漠化治理的关键所在

  贵州有个流传多年的故事:一位老农辛勤开垦出十几块田地,天黑下山前,怎么数都少了一块。原来,那块地被他自己的草帽盖住了。

  人们复述的这个心酸故事,就是岩溶山区石漠化严重状态的真实写照。贵州穷,穷在土地贫瘠破碎上,穷在农民与耕地矛盾尖锐上,穷在山高坡陡留不住雨水上。

  其实,贵州并不缺水,年降雨量超过1200毫米,但由于全省62%的国土面积属岩溶地貌,一场大雨,水裹着泥土,从山上顺着千万条沟壑迅速流走,这给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带来了极大困难。

  上世纪90年代,贵州年年坚持在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但成活的并不多。工程性缺水,是造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贵州人并未气馁,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解决缺水问题,是石漠化可持续治理的根本保障。

  为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几年来贵州相继建成和启动实施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由18个中型水库打捆组成的“滋黔”一期工程,已建成或开工建设16个项目,比原规划建设进度大幅提前。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治理、大型灌区改造等水利工程,近3年解决了7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2005年的0.37亩提高到现在的0.52亩。贵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项目——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已于去年11月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开工建设。

  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出发,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贵州模式”,已成为贵州省治理石漠化、解决工程性缺水的“得意之笔”。

  穿行在崇山峻岭中,这样的治水工程随处可见:一个小流域,一片山坡,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各项治理资金统一捆绑使用;25度以上的陡坡,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炸石抠土,岩石砌坎,回填泥土,一律按等高线拉齐,严格按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并配以蓄水池、拦山沟、引水渠、排洪沟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一口水池,可容积100立方米左右的雨水,精心设计的连接水池的拦山沟和引水沟沿着山脚挖,数百米长的拦山沟拦截的集雨坪多在数千平方米以上,每当下雨,顺着山坡流下的雨水被拦山沟乖乖地引入水池,一场中大雨就能让连片的水池蓄满。

  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地处长江上游,曾几何时,这里因“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水土流失严重,田土和公路每每都被“水打沙盖”。7月中旬,记者来到这里,虽然之前连下了几天大雨,可是经过治理后的这片小流域,层林叠翠,浓荫庇山,一条条溪水从厚厚的植被下缓缓流出,汇入宽大规整的水渠徐徐而过,且清澈见底。家住水渠边的村民谢吉昌兴奋地说:“下这么大的雨,过去山上下来的洪水,两天就冲完了,现在啊,一年四季清水长流哦!”

  近年来,贵州在治水上的投入前所未有:中央和省投入在水利建设的财政资金,3年达70余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3年共治理了1300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57万平方公里。更为可喜的是,出省的5条江河水质均为国家一至三类标准。

 
 贵州苗族群众喜迎“吃卯节” 08-03
 录取通知书请勿“捆绑销售” 08-13
 韩国:自行车价涨汽车价跌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