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厦门
厦门“夹心层”户纳入“救助圈”
文明风   |  时间: 2009-08-13   |   文章来源: 文明风
 

厦门“夹心层”户纳入“救助圈”

集美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惠及百姓领先全省

  文明风8月13日讯(通讯员 吴会明)将“夹心层”困庭纳入“救助圈”,以此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尽最大可能让困难群体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救助。8月12日,笔者从厦门集美区民政部门了到,该区把分层救助与分类救助相结合,不断进行政策创新,连日来出台一系列的社会救助制度,受到困难家庭及社会各界好评。

  厦门集美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长陈志雄告诉笔者,所谓“夹心层”困难家庭,就是指面临着种种生活困难,但因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总是与各项救助政策擦肩而过的这一困难群体。将“夹心层”困难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受惠群体不断扩大,此举在全市乃至全省领先。

  让低收入家庭子女得到救助

  今年秋季入学临近,曾兆驹不再像以往为孩子们的学费四处筹钱而犯难。此前因他家人均收入超过25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不享受低保户各项待遇,3个分别就读新疆师大、福州大学和泉州经贸学院的孩子学费全靠亲友接济。

  老曾家住厦门集美区杏林街道曾营社区,一家5口仅靠他每月1655元的微薄退休金度日,生活捉襟见肘。今年,厦门集美区细化《厦门集美区困难家庭教育救助试行办法》,其3个念大学的孩子,以低收入户分别得到政府每学年2500元和2000元的教育救助。终于,老曾久锁的愁眉舒展开来。

  厦门集美区注重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将困难户分低保户、低收入户两大类,就读学历层次分为高中、中专、专科、本科四个层面。救助标准包括低保户家庭的学生从2000元到5000元,低收入户家庭的学生从1500元到4000元不等。

  对困难家庭户进行认证救助

  为救助更多“夹心层”家庭,去年底,厦门集美区明确申请《厦门集美区社会救助证》对象,即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在所在村居低保标准100%至200%以内;因病、因灾返贫,经济特别困难家庭;月收入在低保标准3倍及孤寡、重残人。

  据介绍,目前厦门集美区已有576户共1822人通过申请、评审、公示、审批等程序,持有《厦门集美区社会救助证》,可按规定享受教育救助、康复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临时救助、困难老人生活补助等优惠待遇。此举真正体现了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

  据了解,厦门集美区社会救助证的持证人,每月可以从设在各镇、街的爱心超市领取一定点数的救济物资。根据《厦门集美区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对象认证制度的通知》,今后,厦门集美区还将把大病医疗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范围扩大到所有持证人。

  给低收入家庭老残人员救助

  今年73岁、家住厦门集美区杏林街道西亭社区的杨美容阿婆,一家4口全靠54岁的儿子在社区公益性岗位打杂的每月1200元收入维持生计,她家原本是低保边缘户,又因其儿媳妇、孙子分别患有轻度智障、精神残疾,家庭境况雪上加霜。

  去年初,厦门集美区实行《厦门集美区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杨阿婆的孙子可得到精神病医疗救助,住院费用每年最高可报销2万元,有效缓解了病痛医治问题。今年1月,根据《厦门集美区困难老人生活补助办法》,杨阿婆自己又申请到了每月150元的生活补助金,结果全家生活有了转机。

  据了解,在厦门集美区,像杨阿婆这样没享有养老社会保障的低收入家庭老人,每月都可申请150元的困难老人生活补助金,目前全区已有600多位老人申请到了定补。杨阿婆逢人便说;“现在好啦!党和政府替老人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责编:陈潇

 
 厦门超高压局关口前移防御台风“莫拉克” 08-11
 厦门市开展中小学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 08-13
 厦门集美区坑内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 08-11
 厦门溪岸社区:“文明督导队”是文明的窗口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