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帮扶“留守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协会的所作所为,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他们不仅是村里的编外治安“调解员”,而且还是“留守孩”的“黄金搭档”。
农村“留守孩”的父母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村或与祖父母生活、或其他亲友生活、或单独生活,“留守孩”缺少正常的家庭与道德教育,稍有不慎,就极易步入歧途,打架斗殴、赌博偷盗时有发生。据了解,仅在洋尾村外出打工的人数就有700多人,占该村总劳动力的50%以上。
“针对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留守孩’这个问题,协会实施了就近原则,将他们一一结成对子,代为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会长罗仁见介绍,他们还积极配合老师围绕规范孩子行为、塑造美好心灵召开特色主题班会,组织孩子参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发现留守儿童表现异常,帮扶者就及时与其谈心、帮教,防止失足、辍学。
“2006年,会员罗祥双隔壁的一个小孩,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高中面临辍学,并不富裕的罗祥双得知后,从自己家里拿了300元,借给小孩升学……”西华片区平安协会调委会主任罗锦坊说,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祖父母又一时借不上钱,如果没有当初的结对帮扶,小孩今天也许就辍学在家了。
洋尾村13组村民罗联某,14岁的孩子,由于缺少与父母的沟通,看管“留守孩”的祖父母又管教不动,因此,小孩犯上了小偷小摸习惯。从外地打工回家的父母,每次回家总少不了对孩子进行一顿“毒打”,但是,粗暴的打教终究不是办法,更解决不了孩子的偷盗习性。协会老人罗仁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主动上门结对,与孩子做深入的思想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根源,给孩子下达“改正指标”,让孩子逐渐端正自己的行为。“经过近三年时间的帮教,如今,这个孩子彻底改变了坏习惯,今年还考上了永安一中。”银发苍苍、饱经风霜的罗仁见,说话间,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就是一对一帮扶的效果啊!”
新村建设的好帮手
一直都在平安建设路上奔忙的片区协会老人们,他们不仅踊跃参与调处家庭矛盾和邻里关系、个人与村集体、村与村之间的纠纷,而且还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上前助阵。
“协会老人大都六七十岁了,大家有力的出力,没力的跑腿,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76岁的朱景模,义务管理古民居龙凤亭庙和山场护林工作,足足3年时间了,3年时间里,他一人包揽古庙的卫生、修缮和山林的放火防盗工作。
2006年,在村里实施村道硬化工程时,村两委提出了“群众自愿、村财补助”的思路,规定2.5米宽路面每公里补助2万元、1.5米宽路面每公里补助1万元,户户通道路每2米补助1包水泥。村里的平安协会主动牵头组织,罗锦坊、罗联沐、瘳国镇等一批有威望的老同志分头负责了全村各路段的硬化工程。
他们为自己规定了“三不”原则,既筹备组的人员不拿一分报酬、不吃一餐公家饭、不强迫农户捐款。他们利用早晚时间宣传、动员、募捐,多年来,村民共集资61万元,硬化1.5米宽路面3.2公里、2.5米宽路面5公里、户户通达80%。
“农村的卫生整治工作也是一个难点,不只是投入大的问题,更关键的是维护难。”洋尾村支部书记罗凤长说,村平安协会主动负责,积极参与重点卫生整治、监管。在做好村部边上的毓秀祠、钟英祠的卫生整治工作的同时,会长罗仁见牵头组织,利用早晚时间到这两座祖祠的子孙家去宣传新农村建设政策,积极开展募捐工作,先后到400多户农家募捐到款项6000多元,对两座祖祠不仅重新粉刷围墙,而且还将猪圈拆迁改建,进行绿化美化,使原本破旧的祖祠焕然一新,整洁大方。
协会还成立了卫生监管领导小组,由20名老人组成,对农户的日常卫生保洁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评比,每个季度抽查一次,发现不清洁的,督促户主在规定时间内清理。有个别人会将垃圾倒入河中,影响河道卫生,协会卫生监管小组就组织老年人进行巡逻,一旦发现,及时清理,对将死鸡、死猪扔入河中的恶劣行径,不但要求进行清理,而且还要求在公开场合张贴检讨书。村内800多米的河道,经过几次清理后,卫生情况良好,村民们都说:“这都是协会工作带来的成果啊!”
责编: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