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大江南北
上海保民生:从户籍破冰到社保松绑
文明风   |  时间: 2009-07-27   |   文章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告别“蜗居”住新房

  一套建筑面积40平方米的老式里弄房子,市场估价为60多万元,“套型保底”补贴15万元,再添上自己的一些积蓄,上海市民顾胜伟开心地置换到了一套88平方米、价值109万元的新公寓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目前,上海全市还有旧里、棚户超过600万平方米,20多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非常艰苦。因此,进行旧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上海“保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既要加大建设力度、切实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又要完善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因此,创新工作机制是关键。今年以来,上海相继在一些地区试点旧区改造意愿、改造方案“两次征询制”;拆迁改造的所有文件、协议一律公开上墙,杜绝“黑箱操作”;全面实施“数砖头+套型保底”政策,确保每户人家有基本的面积、房型保障。

  在位于市中心的静安区,由政府财政支持的“零星旧里改造”继续全面推进,区财政今年已经下拨改造资金2亿元。区委书记龚德庆说,旧区改造不仅充分考虑居民的安置问题,还“一揽子”解决了许多居民的社会保险、大病补助等实际问题,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浦东三林、闵行君莲、松江泗泾、宝山顾村……在上海,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正热火朝天。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刘海生表示,到今年年底,上海将确保经济适用房总开工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首批经济适用房将在今年下半年竣工,接受居民入住申请;一条条地铁轨道通到了家门口,医院、学校、菜场“一个都不能少”……

  从“户口之名”到“待遇之实”

  今年2月,上海的户籍政策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率先“破冰”。“居转户”新政策规定,符合持有居住证满7年、缴纳社会保险满7年、拥有相当职业资格等条件,居住证持有人可以转为上海户口。6月17日,新政发布实施细则,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目前,政府职能部门已经迎来第一批申请户籍的“新上海人”。

  在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上海未来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人才。上海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聚集不够,制约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一个更为科学的人才发展观也就此确定———“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海纳百川聚人才!”

  探索日新月异。7月1日,上海出台并施行“社保新政”,开始吸纳外来从业人员参加当地城镇社会保险。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犇说,此次新出台的社保政策,是对上海户籍新政的有效补充和衔接,将促进“居住证转户籍”政策的受益人群范围扩大,农民工群体更是直接的获益者。

  王大犇说,上海已经开始推进从“户口之名”到“待遇之实”的制度完善。“户籍只是一个本子,其价值说到底就是待遇,而这些待遇里就包括了社保。从户籍破冰到社保松绑,印证着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理念的实至名归。”

  上海在保民生过程中,还充分重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位于远郊的奉贤,区政府把财政预算从去年的60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1亿元,这使得政府能够从容购买各种社会管理、公益性服务事业岗位。特别是政府将农村农民养老金每人每月平均增加80元,仅这一项,区级财政就将新增支出2610万元。

  在刚刚举行的九届上海市委八次全会上,上海市委作出明确部署:今年下半年要继续抓好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建设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工作;要始终坚持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切实抓好市民期盼的民生工程,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责编: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