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课堂游戏、小组讨论、案例辨析等课堂组织形式,并逐步走向规范化教学。各校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在班队团队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厦门一中校长每学年为新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心理健康课。不少学校还开发编印了校本教材。
三是普遍建立了学生心理辅导室。全市共有146所中小学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并配备相应的心理辅导设施。如,湖滨中学添置了心理游戏沙盘,金鸡亭中学设置了专用的心理活动教室;在金尚中学投入近百万元建立了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积达500多平方米。很多学校在心理辅导室里开展了来访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的心理辅导服务。湖里中学一名初三学生郑某一向学习成绩很好,一段时间由于父母闹离婚、疏于管教,产生自闭心理,成绩下滑厉害,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把他及其父母请到“心理辅导室”进行沟通,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使这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一家人也团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学校还积极利用博客、QQ、网站开展网络心理教育探索。厦门市设立的“辰星论坛”,主要作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服务网站,会员已有7000多人,每天都有5000多人在线。
三、抓延伸,构建三位一体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推进。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社区。在全市各社区建立“社区谈心室”,帮助社区未成年人解决心理困惑,引导确立健康向上的精神导向,培育良好心理素质。“社区谈心室”主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组织专家教授开展心理成长训练,同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有针对性地进行预约式服务、上门服务或电话咨询服务。如,厦门市深田社区与辖区内174医院合作,成立社区“悄悄话室”,长期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形成“深田社区教育模式”;内厝社区长期与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共建,开展“阳光社区计划”,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并启动了全省首个“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方便了一些不愿意当面咨询的青少年。网站自开通以来,点击数已达1万多人次。厦门市“社区谈心室”活动2003年被中央文明办收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方法100例”一书。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成立了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培训、亲子游戏、印发宣传材料等途径,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厦门市厦门外国语学校构建了“家庭教育互助协作小组”活动模式,引导家长观察分析、帮助调整孩子健康成长。这一案例获得2005年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二等奖。许多学校认真学习借鉴,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体验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步促进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社会。我们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及厦门市高校多、驻军多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大力营造“人人关心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厦门卫星测控站几位素质高且极富爱心的女兵自愿担任驻军周边学校学生们的“知心姐姐”,设立“知心姐姐”信箱,开通“知心姐姐”热线,倾听学生们的心声,解开学生们的心结。迄今为止,“知心姐姐”轮换了6届女兵,但活动已坚持开展了17年。依托市教科院设立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作为常设公益性服务机构。中心自开放以来已接受电话咨询1381人次,进行面对面心理辅导1595人次,受到家长、孩子的欢迎。团市委开通12355法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组织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及社会志愿者组成“阳光小分队”,开展各种形式的“大手拉小手”法律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在来厦务工人员集中的工业区中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加强对来厦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怀、促进他们共同成长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