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返乡青年的创业故事
----记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余思华
文明风3月30日讯 短短三年时间,他在湖南、广东、浙江等9个省(区)铺设了100多个销售网点,让宁化的“客家源”红薯粉丝越“走”越远;也是短短三年时间,他在宁化推广种植了新品种“广紫薯1号”3万多亩,使全县5000多农户从中受益。
他叫余思华,曾经是宁化县湖村镇的农民,现任三明市客家源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今年3月,他获得“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受到团中央和农业部的联合表彰。
1988年,余思华高考落榜,在镇里的一家水泥厂当技术工人,乡亲认为他是捧上了“铁饭碗”。可一年多后,余思华毅然“下海”,到晋江一家建材厂打工。余思华勤奋敬业,很快就成了业务骨干。1994年,他回到宁化做起了建材代理商,并先后在清流、建宁开了两家分店。10年的商海搏击,余思华不仅掘得了“第一桶金”,也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
余思华的老家在宁化县湖村镇下埠村。该村的山坡地特别适合种红薯。红薯是当地的主要农产品,一般的家庭每年都有2—3吨薯粉出售。余思华动起了心思:“这么多的薯粉要是能收购来搞加工,自己能干一番事业,父老乡亲也能增加收入!”
2003年,余思华把3家建材店交给妹妹管理,开始考察粉丝市场。他北上辽宁,西进四川。“红薯粉丝食品在本省还是空白,在沿海地区有市场潜力。”说干就干!2005年初,由余思华等三个股东联合投资1200多万元创办“三明市客家源食品有限公司”同年8月投产。
由于当地农民种植的红薯都是传统品种,产量上不去。怎样提高红薯产量呢?2006年,余思华花了近10万元,从广东农科院引进“广紫薯1号”,无偿发放给农户种植。第一年,种植户就尝到了甜头:红薯产量平均每亩净增1500公斤,出粉率也提高了5个百分点,每亩红薯能增加近1380元的收入!
作为公司分管销售的副总,余思华背着样品走南闯北跑销售。2006年3月的一天,余思华从汕头坐车至深圳,车到达龙岗镇时,已经很晚了,没有公交车,打的要一百多元,他咬紧牙关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深圳。第二天一早,他直奔当地的食品批发市场,经过三天“软磨硬泡”,经销商终于被这个执著的小伙子感动了。
“每一个网点的建立都有一段艰辛的故事。”凭着“嘴皮”加“脚板”,余思华跑出了广东、浙江等九个省市100多个销售网点。湖南长沙的市场一直打不开,余思华一待就是几个月。“原来长沙人喜欢麻辣口味,回厂后技术人员攻下了调料配制难关,长沙这个点的销量从最初的每月几十件上升到现在的每月上千件,开拓一个地方的市场真不容易呀!”说起拓展市场,余思华感慨万千。
致富思源,这几年余思华热心公益事业,他出资1万多元给村里修了水泥路,还资助了30余名贫困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宁化产的“客家源红薯粉丝”已开发出13个品种,年产系列粉丝4000吨。2007年,产品通过QS认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公司被评为“福建省龙头企业”。余思华也先后获得“福建省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三明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荣誉。
责编:陈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