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大江南北
安徽:农民盼文化,送戏下乡有“戏”
文明风   |  时间: 2009-03-24   |   文章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在安徽临泉县庞营乡耿庄行政村王闫庄,68岁的王庆功是村里留守老人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一年里,他的生活非常简单:看房子、带孙子;白天偶尔看看书报、看看电视,晚上早早睡觉,娱乐活动基本为零。

  “政府组织的送文化下乡一年就一次,老人们都盼着,也很爱看。他们平时的文化生活也比较少,只能在敬老院看电视,或者看看庐剧、黄梅戏的影碟。”舒城县舒茶镇敬老院院长胡孔映表示。

  记者近日在安徽一些农村采访时发现,除了一些乡镇所在地能享受一年一两次的“送文化下乡”义务演出外,偏远村庄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基本是空白。

  “下乡”表演:收入可观,带动农民致富

  当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送文化下乡”演出因种种原因难以深入基层、发挥作用、满足农村实际需求时,安徽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却在农村基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安徽农村演出市场的主体。

  据安徽省文化市场管理局副局长胡敏介绍,安徽目前已经领取《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1300余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演出40余万场(次),总收入超过4亿元。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以马戏、杂技、曲艺、现代歌舞及传统地方戏剧等表演为主,主要分布在阜阳、宿州、淮北、滁州、安庆、宣城等地,其中仅阜阳和宿州两市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就近千家。

  “这些民营团体成长于农村,扎根于农村,有着非常敏锐的市场开拓精神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不仅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带动农民致富,也满足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胡敏说。

  以阜阳市临泉县为例,全县唯一的国有剧团──临泉县梆剧团,每年演出260场左右,其中公益演出50场,“送戏下乡”只能覆盖到县城社区和31个乡镇、1个工业园区政府所在地,2008年毛收入14万元左右。临泉县已经登记在册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有近700个,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大部分能盈利。其中,2000年成立的临泉县江海艺术团以不足县梆剧团三分之二的演员人数,创造了年演出430场(县城110场、农村320场)、2008年毛收入近40万元的业绩;韦寨镇韦周行政村韦小庄自然村则因杂技致富,该村35户人家、180口人有24个杂技队,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必须更多地依靠“种文化”

  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建设成为“文化下乡”主力军的时机已经成熟,这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鼓励和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政策细则,建立公平完善的市场环境,规范和引导其优胜劣汰。

  安徽省文化厅社文处调研员张向杰指出,“送文化”下乡,给农村送去的是名演员、精品文化,更多地体现党和政府对基层群众的关心。但由于“送文化”成本较高,要惠及每一个基层群众不现实,必须更多地依靠“种文化”,以灵活、机动、低成本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为主阵营,政府进行规范、引导,培育民间文化、本土文化,在农村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阵地。

责编:蔡意

 
 国资委披露高管集体腐败案国企为安徽古井集团 02-27
 安徽公安机关侦破两起网络淫秽色情案 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