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大江南北
无锡:寻找市容美与便民的平衡点
文明风   |  时间: 2009-03-10   |   文章来源: 福建日报
 

    无锡市政府近日作出了一个让外界觉得匪夷所思的决定:关闭、拆除该市市区1241个报刊便民亭(棚、摊、点)。于是自2月23日起,早起上班的无锡市民惊讶地发现,他们再无报纸可买。此举引起了人们对如何妥善处理市容市貌与便民服务关系的热烈议论——

     寻找市容美与便民的平衡点

  据称,无锡城管此次执法整治的背景:一是为了迎接无锡即将举办的某论坛,二是市民对违法占道经营的反感。

  先说第一点。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无锡作为开放城市举办论坛,对提升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但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不是为了表面上好看,而应该着眼于让群众得到实惠。如今,举办论坛的效益尚未呈现,有关部门对市民买报需要与报刊亭业主当头棒喝,实在不合时宜。再看第二点。到底多少人反感占道经营,特别是有多少人反感报刊亭,有关部门应该先征求民意,作深入调研,用可信数据说话。对报刊亭“一刀切”一拆了之,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打造城市形象无可厚非,事实上,好多城市都在这么做。但打造城市形象应实事求是,考虑百姓感受。如果市民无处买报,难以获取精神食粮,报刊亭业主失去生活出路,再美的城市形象也会索然无味。因此,政府应在便民服务与城市形象之间找到平衡点,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

  千余名卖报人怎么安置

  经营报刊亭的人们原就多属于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经营报刊亭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因为能够拥有一座报刊亭,他们怀了一颗感恩的心,感受到社会所给予的温暖。拆除报刊亭,使他们失去安身立命之本。

  其实,别看小小的一座报刊亭,它也许就是一家几口人的生活来源,他们对于报刊亭的依赖和依恋,正如农夫之于土地、渔夫之于大海,已成为他们谋生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如今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之下,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那小小一座报刊亭更显得珍贵了。

  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地方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正在为流动摊贩争取合法地位。这就更令人想不通,无锡市有关部门为何要将固定报刊亭拆掉?这其中,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政绩观”呢?无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怎样,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却是——千余名卖报人怎么安置?

改变重“堵”轻“疏”的思路

  小小报刊亭,一头连着市民需要,另一头连着业主利益,政府决策必须谨慎从事。报道说,这些占道报刊亭曾在城管部门办理过手续,城管部门岂能如此健忘?

  无锡这次拆除报刊便民亭,无非是认为这些报刊便民亭不够整洁,影响城市形象。可是,有两点可能无锡市有关部门没有注意到,一是这样的报刊便民亭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二是有些民众需要通过报刊便民亭养家糊口。有了这些社会基础,无锡拆除报刊便民亭就应该慎重。

  无锡市拆除报刊便民亭的做法,是当前某些城市重“堵”轻“疏”管理思路的显现。“堵”当然简单,一拆了之。可是,我总以为,“堵”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强势手段,多少有悖服务精神,不到万不得已应尽可能少用。相比较起来,“疏”需要规划、说服、投入等等,比“堵”难多了。但是,政府是为社会服务的,少“堵”多“疏”,恰恰是政府应有的职责。

   市容建设不应绕过民意程序

  几年来一直在正常经营的千余家报刊亭,为何突然成了“非法建筑”?当地城管局市容处负责人说,他们只认一个证:临时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这些报刊亭缺少这一个证。

  站在有关部门的立场来看,理由似乎是充分的。毕竟,一个城市建设规划的主导者和管理者只能是政府部门。城市的秩序和景观规划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服从于长远发展建设的需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容建设同样不能完全抛开民意。市民们应该有权利对重大的市容建设规划发表自己意见,而且这种声音也应该得到政府的尊重。只有得到公众肯定的市容建设,才会在施行的过程中获得公众的支持和谅解。

  按照这种标准来看,无锡市有关部门越过民意程序,大规模拆除报刊亭的行动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如此大规模的拆除行动并没有经过听证程序,涉嫌程序违法。另一方面,这些报刊便民亭的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困难群众。有关部门在未解决好拆迁的遗留问题,也没有和这些民众达成谅解的前提下,就进行强制性拆迁,无疑会使以此为生计的部分民众产生生活困难,也给广大市民阅报带来不便。有关部门应该妥善处理相关问题,给市民一种交代。

责编:蔡意

 
 无锡拆报亭:"神仙打架 百姓遭殃" 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