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封建陋习日渐式微。石狮农村居民长期有供奉土地公等神位、捐赠“香油钱”的习惯,经过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村民崇尚科学,许多村民捐出部分“香油钱”用于改善村容村貌。“公妈厅”在石狮农村居民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许多村都曾经有数十座“公妈厅”,在移风易俗活动中,村民们积极支持村里的工作,拆除大批“公妈厅”并进行整合。如今,让先人们“同住”一个“公妈厅”已成为农村的普遍状况。
———健康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忙时下地出海,闲时斗酒搓麻,这是20年前石狮农村居民的普遍生活习惯。如今,喜好“斗酒搓麻”的石狮农村居民越来越少了,农村文艺、体育队伍不断壮大。石狮是著名的“南音之乡”、“灯谜之乡”,这几年,南音、灯谜等民俗文化活动被发掘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支文艺演出队伍。健身更是形成了一种习惯,现在,几乎每个村都有篮球场,各镇年年举办村级篮球联赛,丰富村民生活。祥芝镇一些渔民还自发成立了海泳协会。
———精神追求更加文明高尚。石狮的银行存款余额长期保持在近300亿元左右,从一个侧面见证:石狮人富起来了。物质上富有了不是为了享受,石狮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学知识、长本领,“农家书屋”在石狮农村广受欢迎。弘扬新风、助力公益,已成为富起来的石狮人最感自豪的成就。企业家为全村居民医保买单、村民喜事简办捐资助学、村民自筹资金助力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类似的事例在近几年不胜枚举。
小城大爱
这是一座面积仅160平方公里的年轻小城,却有着一颗博大的爱心。她不仅关爱本地社会弱势群体,扶贫济困、助孤助残活动如火如荼,还将爱心的触角延伸到对口扶贫县、周边贫困山区。她从来不把外来务工者当“外人”看,每年都要开展大规模的“关爱外来务工者”活动。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将她博大的爱心演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比赛”着向灾区捐款、幼儿园小朋友倒出储钱罐硬币等场景,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2009年1月14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狮市委书记黄源水到医院看望慰问在车祸中受伤的外来务工者杜仕军夫妇时说:“你们在石狮务工,就是我们石狮人,有难我们必帮!”这既是对外来务工者的庄严承诺,也是近几年来石狮市委市政府和广大石狮人民始终坚持的做法,众多遇到困难的外来务工者在近几年见证了石狮这座小城的博大爱心———
4周岁的外来儿童小黄辉身患重病急需巨额手术费,我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出手相助,同时发动社会捐款,为其筹集了20余万元爱心款,并帮他联系了广州的一家医院,终于帮助小黄辉渡过难关;宝盖镇科技园一塑胶包装公司的一名外来员工因为患上肾衰竭回家后没有按时返回公司上班,知道她的处境后,公司领导和员工立即向她伸出了援手,不到半天就募捐了15000元善款,并派人前往探望,使她得到了及时的治疗;锦尚工业区一漂染公司的外来员工袁盛从遭遇车祸受重伤,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束手无策陷入困境,公司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带头捐款,并发动在厂的300多名员工一起捐款献爱心,筹得7000多元爱心款,解了袁盛从的燃眉之急。
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它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石狮人的爱心传统。统计数据显示,石狮市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共募集基金5000多万元,启动了慈爱学子、慈爱助残、慈爱扶贫、慈爱老人和“希望之星”五个慈善工程;市见义勇为基金接受捐款750万元,表彰见义勇为先进集体11个和先进分子63人次,颁发慰问金100多万元;团市委组织的“大手拉小手”爱心助学活动,受资助的贫困学生累计达4300多人次……
“5·12”汶川特大地震将石狮人的博大爱心演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清楚地记得,在地震发生次日,石狮市委市政府就通过《石狮日报》向广大市民发出了向灾区献爱心的号召,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带头捐款。此后,石狮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向灾区献爱心的热潮。那一段时期走上街头,可见每一个人的眼眶中都噙着泪水。街头巷尾,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随处可见为灾区捐款的感人场面。幼儿园的小朋友倒出了储钱罐中的硬币,看守所的在押犯人也自发捐款。那一段时期,石狮人的捐款像比赛,《石狮日报》开辟的爱心榜,每日约1/3版,持续月余!据统计,震灾期间全市各界踊跃捐款捐物5781.6万元。
责编:陈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