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明
弘扬朱子文化 建设文明尤溪
文明风   |  时间: 2009-03-05   |   文章来源: 文明风
 

  3、繁荣教科文体事业。充分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新华书店等文化阵地作用,向社会提供先进文化服务。县文化馆舍2000多平方米,各种功能活动室齐全。在文庙开辟报刊阅览中心,满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种展览需要。县图书馆拥有馆舍面积3039平方米,业务用房2039平方米,设有电子阅览厅、阅报中心、少儿室、特藏室、综合书库等,藏书总量9.2万册。在县档案馆开设了"文件超市",方便广大市民查阅文件资料。建筑面积5404平方米的县博物,免费向学生开放,年接待游客、学生5.5万人次。国有新华书店、邮政书店、营紫阳书店、大学书店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各乡镇致力抓公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松懈,普遍建有政务公开栏、时事政策栏、新闻图片栏、法制宣传栏、科普宣传栏、农民阅报栏等;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县建立文化活动室76个,建立文化中心户2016户、电子阅览室21个;实施体育健身工程,建立休闲健身场所52处。大力培植城乡文化社团和骨干文艺人才,群众性业余文化团体30多个,会员达300多人,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学社团、文艺演出队遍布广大农村,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致力抓好城区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机关文化、警民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做到年年有计划、逐月有安排,每年举办专场演出10多场次。县博物馆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省文管会、文化厅授予"省一级达标馆"等荣誉称号。县图书馆获得"全省十佳图书馆"和蝉联文化部"二级图书馆"称号。

  4、开发和保护朱子文化。我县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留有大量朱熹遗迹、典故。三年来,我们突出围绕朱子文化城建设这个重点,加强对朱子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利用,提升尤溪文化品位。编辑出版了《大理公园·朱熹诗词赏读》、《朱子宴故事》、《朱子家训》小册子和《朱熹诗词365鉴赏》、《朱子行迹传》、《朱熹与尤溪》、《南宋大儒朱熹》等专著;录制了百集电视宣传片《朱子文化纵横》;推出了一批有浓厚朱子文化色彩的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完成了朱熹诞生地遗址建设群复原工程,相继重建修复"文公祠"、"半亩方塘"、"沈郎别苑"、"华表山门"、"开山书院"等。2007年10月,举办了以朱子美食大赛、朱熹公祭仪式、朱子书画展、朱熹诗词演唱会等为主要内容的纪念朱熹诞辰877周年朱子文化周系列活动,朱子品牌文化日益凸显,极大地提升了朱熹诞生地的城市形象。重视保护文物遗产,抢救了一批因高速公路建设和街面水电站库区建设即将消失的文物。收集整理民间音乐、民间剪纸、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礼仪、民间故事、口头文学、歌谣、谚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6件。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洋中镇桂峰村、中仙古银杏群、闽湖已成为尤溪文化旅游品牌。

  五、办为民之事,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尤溪县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行安心、居住舒心、创业放心的生活环境。

  1、健全社会保障。落实下岗工人再就业工和解困工作6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三年来,累计核发《再就业优惠证》1530本,免行政性收费1054万元。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县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企业522个,参保人数12998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纳入低保对象1028户、2657人,年发放低保金350.9万元。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组织实施春蕾、希望工程等扶贫助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解决就学困难。三年来,民政部门共接受单位和个人捐赠款725万元,支付各类困难救助款617万元,社会特殊困难普遍得到救助。每年春节,县领导分组深入城区和乡镇,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计生二女户、残疾人士、困难老党员、离退休老干部等,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祝福。

  2、强化城市管理。近年来,县政府加大投入,加速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步伐,强化城区规划建设。按照"东扩西连美中心"思路,开展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城区规划区由13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稳步推进水东片区拆迁工作;抓好大儒名城、李厝巷小区、丽景花园等改造开发,共完成建新面积8.1万平方米;水东大桥、汽车检测物流配送中心、垃圾焚烧厂、城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高速公路连接线整治美化,改善了城市的入口景观。加大卫生长效管理力度,狠抓环境综合整治,城区环境卫生进一步得到改善。经常性组织开展规模较大的市容市貌专项整治活动,全面落实沿街商店和县直机关各单位的"门前四包"责任制,划定卫生责任区,加强督促检查和教育引导,有效地提高了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同时,组织县直机关各党(工)委开展"百千万工程"活动("百人志愿者服务"、"千人共建队伍"、"万人签名仪式"),带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倡导了社会新风尚。强化交通秩序管理。以整顿行车秩序、停车秩序为重点,加强重点部位的交通管理,引导车辆有序停放,有效遏制了车辆乱停放现象。

  3、扎实建设新农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路网建设里程居全省第一,提前三年完成省政府制定的村村通水泥路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建制村所在地供应自来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50%以上。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闭路电视,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小城镇规划建设继续推进,完成77个村庄规划编制。大力推广"前庭后院"式农民住房,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完善农村卫生设施,新建5座乡镇垃圾填埋场、1座焚烧炉、5座垃圾中转站。开展农村房前屋后"人人种下珍贵树,家家走上致富路"活动,种植珍贵树52万株,累计达到117万株。新建农村沼气池200户,全县达到3304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230台。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幼教工作跨入全省先进行列,义务教育扎实推进,小学、初中、高中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9.93%、97.8%、78%;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村卫生所达522个,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2.45%。加强"平安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安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提升服务"三农"水平。建设农村信息化网络,完善15个乡镇农业155服务中心,创建37村级示范点,去年累计接受来人来电咨询1.44万人次。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全县250个村建立了信息机应用系统。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仅2008年完成就业培训、"阳光工程"7292人、实现转移就业7509人。去年初还成功承办三明市第五届农村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扎实推进"造福工程"建设,全县共投入资金1879万元,实施了230户1000人异地搬迁,年前顺利通过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