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大江南北
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北京东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纪实
文明风   |  时间: 2009-02-13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经过整修后的菖蒲河畔已成为富有古典风格的城市园林  吴 强摄

  作为首都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只有25.38平方公里的东城区,近年来坚定不移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古老的城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东城区委书记王学勤说:“我们以筹办和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抓住创建靠谁、创建为谁、创建如何长效这几个关键,扎扎实实打基础,着眼长远建机制,努力实现广大市民共建文明城区,共享文明成果。”

  让市民成为创建的主角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是全民共创共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东城区始终重视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从“要我创”变为“我要创”,自觉地投入到创建活动中。

  北京站前,杨茂林老人不分寒暑义务为行人指路,光公交线路就记了几十本;被称为“京城活雷锋”的孙茂芳老人,40年如一日,照顾5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难的老人……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东城区人民积极捐款捐物。史家胡同小学师生通过义卖图书玩具筹款7.8万余元,捐助四川什邡的小学重建。东城区域内单位和个人共为灾区捐款捐物5400万元。

  奥运会期间,东城区是奥运会、残奥会两个总部所在地,区内还有25家奥运签约饭店、4家定点医院。东城区2.5万名城市志愿者、200多名驾驶员志愿者、4100名“文明拉拉队”志愿者以及5万余名“红袖标”社会志愿者参与了奥运志愿服务。

  在参与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中,东城市民迸发出了无穷的创造力。最有特色的是散布在胡同、楼宇中的1700多个“民间组织”,他们来自于民,服务于民,是居民和谐的粘合剂。

  钟鼓社区的“家和万事兴”群众调解之家,成立一年后,社区110报警率就下降了40%;景东社区的养犬协会,引导养犬人文明养犬……

  为探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新途径,东城区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市民学校。每个周末,“国子监大讲堂”都吸引了众多市民;在每个社区的图书馆,《聚焦东城》等30多种区情教材和35万余册、18个系列的《市民教育宣传手册》读本深受居民欢迎。

  以惠民构筑和谐的基础

  把尽心尽力为居民服务作为文明城区建设的首要标准,是东城区坚持多年的原则。“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不是为了这块‘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更好地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东城区区长杨艺文说。

  住新房,是和11户居民同住一个大杂院的杨庆麟半个世纪的梦想。2008年,他所在的东四四条胡同61号院,由政府出资进行修缮,所有房屋里外翻新。到目前为止,东城区像杨庆麟老人一样在旧房改造中受益的户数达到2203户,总面积54000多平方米。

  2006年,东城区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政府一年投入2800万元,社区医生不再挣房租、搞创收。居民步行300米即可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就诊费用下降一半。

  “重点学校”的特级教师站在“普通”中学的讲台上,“普通”学校的学生们坐在“重点学校”的实验室里……东城区将全区10个街道划分为5个学区,实行开放课堂、师资共享、设施共享。这种“学区化管理模式”,有效缓解了择校热潮,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8年12月24日,东城区10个街道的54个社区作为首批试点,正式开通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截至去年底,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超过70%,当年新产生的35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一家至少一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