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持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一是整合省会资源,开展共建共创活动。福州市与省直机关共建省会文明城市活动从1996年起实施并不断深化。成立了省市共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召开共建省会文明城市协调会。制定下发省市共建文明城市工作意见,构建以市为主、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共建工作格局;围绕创建宜居城市、创新型城市、诚信福州、平安福州等主题,持续在省市机关单位联合开展“共建洁净家园,共享生态文明”、“共建志愿队伍,共享志愿服务”、“共建良好秩序,共享文明交通”、“共创优质服务,共享诚信文化”、“共建文明社区,共享和谐氛围”、“共迎奥运圣火,共享奥运盛会”、“共创特色品牌,共享文化内涵”、“共建公共设施,共享公共服务”、“共树扶助风尚,共享社会爱心”、“共树文明形象,共享创建成果”等10项共建活动,形成省市共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合力。二是突出区域特色,打造闽都文化品牌。把建设文化强市作为创建文明城市重要内容,注重发挥我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着力培育四大闽都文化品牌。在打造“三坊七巷”文化方面,投资40亿元启动实施保护修复工程,对159处文化遗迹进行全面修复,使之成为福州城市精神的集结地、历史风貌彰显地、名贤文化纪念地、商业文化传承地和民俗文化展示地。在打造船政文化方面,安排6亿多元资金分期建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等文物古迹,建设船政文化博物馆和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等,精心制作大型电视连续剧《船政风云》,提升了福州船政遗址群作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影响力。在打造昙石山文化方面,建设融历史、人文、自然于一体的昙石山文化区,使这个福建古文化摇篮和先秦闽族发源地所蕴含的古代海洋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在打造寿山石文化方面,坚持保护开发、限量开采,积极选送参加“国石”评选,建设寿山矿山公园核心景区和寿山石馆,举办寿山石文化旅游节等,推广博大精深的寿山石文化。三是坚持先行先试,推进榕台文化交流。注重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积极开展对台文化交流。自2003年以来,两地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以来,马尾区每年都与马祖开展体育联谊交流活动,丰富了“两马”交流的内容。成功举办了“榕台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增进了两岸青少年的沟通和互动。四是积极扶持引导,活跃群众文化活动。我们对群众自发开展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及时给以引导,总结升华,打造了一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亮点和品牌。在广场文化方面,打响了“激情广场”、“湖畔歌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全市有规模、有影响的“激情广场”活动阵地达30多个,温泉公园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温泉公园“激情广场”大家唱荣获“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荣誉奖。2007年9月中央文明办、中央电视台在福州联合举办首场“四进社区”激情广场特别节目专场演出,大大提升了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社区文化方面,注重搭建市民自我教育、陶冶情操的载体平台,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内涵。目前我市社区文化品牌活动项目近百项,“走进美的小区”、“欢乐社区行”、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连续举办了三届“拗九孝敬日”活动,形成关爱孝敬老人的良好风尚。借鉴“七夕”福州人煮蚕豆分赠邻里结缘的习俗,在全省率先连续举办了三届“邻里节”,以“有福之州,以邻为亲”为主题,组织开展社区邻里交流和群众性文化活动,评选出一批“十佳邻里”,营造了“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五是加强环境治理,加快宜居城市建设。着眼于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园、安静、洁净五大工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02%,森林覆盖率达54.8%,是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和中国三大林业基地之一。组织实施灯光夜景工程,初步打造了具有福州特色的亮丽夜景;对市区二环路、华林路等主次干道开展了以立面改造、管线下地为主的景观整治,城区视觉形象有效改观。加强垃圾无害化和污水处理,加强闽江、敖江、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地水质位居全国前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全国前列,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8.9%,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均优于国家规定标准。六是强化行政提速,推进政务环境优化。我们把转变职能、提速增效,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致力打造一流政务环境。近年来,我市大刀阔斧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市级审批事项724项,总减幅达61.5%。率先建成开通了网上审批和效能监察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上网审批部门和项目居全国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