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厦门
刘绍清:重在为民、重在靠民、重在持续
--厦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情况报告
文明风   |  时间: 2009-02-10   |   文章来源: 文明风
 

文明城市创建重在靠民

  市民群众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没有高素质的市民就没有高文明的城市。我们始终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灵魂工程,贯穿于创建全过程,充分调动和发挥市民群众投身创建的积极性、创造性。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高素质文明市民。开展“文明创建永不止步”全市大讨论,在主要媒体开辟 “文明人建文明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专栏20多个,长年坚持不懈地宣传;制作“八荣八耻”动漫宣传片、“文明城市、和谐厦门”电视专题片、“文明城市文明有我”、“爱让厦门更和谐”系列公益广告片等在电视台反复播放,厦门电视台“公民道德论坛”、厦门电台“走进文明城市”三年来共播出300多期。广泛开展“讲道德做好人”活动,在各行各业、各类人群中评选表彰“文明市民标兵”、“十大感动人物”、“十佳敬老模范家庭”、“十大好邻居”、“十佳来厦务工人员”、“文明驾驶员”、“文明乘客”等先进典型,为市民树立学习榜样。开展两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并举行隆重的颁奖晚会;组织道德模范巡讲团到各区、系统巡讲。将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制作成灯箱宣传牌在白鹭洲公园展出,形成独特亮丽的“好人一条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被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中试城市。三年中共有5篇创新案例荣获全国创新案例一、二等奖。

  广泛开展创建活动,激发市民参与积极性。常年开展主题鲜明的道德实践活动,坚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吸引市民群众人人动手、全民参与,并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提高。2006年以来,全面启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开展了“共倡文明礼仪,同迎中外宾客”、“扶贫济困、情暖厦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和谐邻里节”、“打工节”、“寻找身边好市民、好司机”、“周末奉献日”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市民群众踊跃参与。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纪念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推动广场文化、节庆文化、社区文化、旅游文化蓬勃发展,活跃基层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2007年成立“厦门市志愿者联合会”,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义务献血志愿者等8大类20万名志愿者,常年开展交通文明督导、科普宣传、帮孤助残、便民服务等各项志愿服务。志愿者服务已成为人们争相参与的道德实践平台,“有时间就当志愿者”、“我参与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理念逐步形成。市民群众成为创建的主力军,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扎实根基和可靠保证。

文明城市创建重在持续

  创建文明城市是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做到持续创建,才能取信于民,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持续工作机制,做到工作不缓、力度不减、队伍不散。着力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在深化细化领导责任机制、形成合力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宣传发动机制、投入奖惩机制、督查落实机制和点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使创建有章可循,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如创建点评机制是经实践证明能极大推进创建工作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新一轮创建开始后,我们坚持这一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每季度组织一次,至今共召开10次点评会。每次点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点评会不仅在市里召开,各区、各部门也充分运用这一做法推进工作。我们不断完善点评内容及方法,不仅集中在会上点评,而且采取现场点评;不仅点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食品卫生、交通秩序等具体问题,而且注重点评责任不清、信心不足、投入减少等深层次问题;不仅市区主要领导、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点评,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媒体记者等参与点评。

  持续提升水平,不断创新思路、形式和载体。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在持续深化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等基础创建的同时,注重原有品牌的提升、新品牌的培育,不断创新创建形式,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如爱心网校、书香鹭岛活动月、和谐邻里节、社区平安铃、社区少儿图书馆、安康计划、温馨厦门广场文化等80多个创新、特色品牌。厦门公交车上文明让座有着良好传统,针对如何持续弘扬这一好风尚,我们精心设计了印有“文明乘客”字样的三角梅徽章赠送给文明让座者,由志愿者上车发放。奖励虽小,但产生的效果很大,营造了“温馨车厢”的浓厚氛围。持续有效的创建调动了市民群众参与创建的持续热情,促进了创建工作的持续提升,这是厦门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机制和特色。 

  下一步,我们将以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为新起点,坚持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持续创建,进一步健全创建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我市文明城市建设新局面。

责编:程丹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