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县龙海村委会杨家村位于禄撒线46公里处,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说它美丽,不只是因为村里树木成荫、路面整洁,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村民,他们的心灵就像一股晶莹剔透的山泉水从繁芜的世界流过。
去年6月的一天,阳光的温度在云层的遮盖下变得轻柔而温和,甚至有了善解人意的味道。我们走进了杨家村的杨村长家。
看得出,杨村长家的日子在村里应该算是很小康的,在进门的时候我们就看见了他家的小卖部,在一个只有75户人家的小山村,这样的小卖部已经很有规模了。货架上摆着的各种物品,其丰富程度并不亚于城里的百货店。杨村长的漂亮儿媳正在店里忙进忙出,40多岁的杨村长中等个儿,性格温和,说话时脸上带着微笑。杨村长告诉我们,村里现有人口359人,土地190亩,主产水稻、玉米、蚕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寄养孤残儿童57户,154人。在我们交谈的时候,一个十五六岁、白白净净的高挑女孩走了进来,她的脸上带着无忧无虑的微笑,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她有什么异样,直到背对着她坐在条凳上的青年作家小所遭到了她的突然袭击。小女孩的行为的确出乎我的意外,她一进门的时候我就注意到她了,当时她用右手握着左手腕,两只手半举在胸前。尽管事先已经知道今天要走访的杨家村的情况,小女孩还是没有引起大家的警觉,因为从她的衣着、相貌上看她更像是杨村长的女儿,没有人会怀疑她是一个残疾人。小所在向杨村长提一个问题时,她突然伸出细长的手在小所的头上打了一下,小所的眼镜差点被打落。小所被吓着了,大家都被吓着了,只有杨村长镇静地向她挥了挥手,小女孩向后退了几步,然后冲着大家微笑。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她也是寄养在杨村长家的残疾儿童。杨村长告诉我们,她随时都处于运动状态,很少有安静的时候,家里那些易碎的物品必须要收好,否则就会被她弄坏。杨村长说,像刚才那样轻轻地打一个人的头,表明她喜欢你。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我们当中又有好几个人被她“喜欢”,小所是她“喜欢”次数最多的一个。我们还想问一下小女孩的其他情况,就见杨村长的儿媳抱着一个两三岁的男孩走进来,她把男孩递给杨村长后就出去了,从他们刚才交接孩子的动作来看,我们以为一定是杨村长的亲孙子。可是当我们看清楚男孩的面部和四肢的情况后,我们谁都没有再说什么,也没有人再问什么,倒是杨村长,依然滔滔不绝地对我们说:每一个孩子,从衣着到饮食,都要按市儿童福利院给寄养户定的标准执行……杨村长说这些的时候,他并没有体会到,他自己以及家人对这些残疾儿童的关爱,在时间的沉淀下,已经从某种僵硬的形式升华为一种无形的爱。
大音稀声,大爱无形。也许,杨村长和寄养在他家的三个残疾儿童早就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生活了很久,所以有一些东西,你再怎么刻意隐藏它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真的,要藏住一种情感和向往有时候比藏住一些财物还难。在去村里的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路上,我发现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站在路口,他穿着一身笔挺的黑西服,手里拿着一张照片。我跟他开玩笑说,是不是女朋友的照片他把照片递给了我,上面是他目前的自己,还是这身黑色的西服,小伙子一眼就看见文化局的唐副局长肩上挂着的相机,他拉住唐副局长要求给他照张相,唐副局长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出乎意外的是,小伙子坚持要翻拍照片上的自己。我劝他照现实中的自己效果会更好。站在一旁的邹昆凌老师说,你们不懂,他认为相片上的自己是最美的,就按他的意思给他照吧。果然,听了邹老师的话,小伙子不住地点头。唐副局长取下相机,把小伙子的相片放在一块砖头上拍了起来。拍完,小伙子交待唐副局长说:“你帮我放大后就寄来给我,我就在这个村”。唐副局长不住地点头,我们都没有问他寄来的时候收信人的名字写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小伙子真正在意的还是他手里的这一张,至于要放大的那一张,那只不过是一种向往。对一个大脑有点问题的人来说,能有向往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让他永远心怀对某一事物的想念比帮他实现这一念头更有意义。小伙子的心情还是那样的激动,在他看来,他装在心里的某种东西可能在唐副局长这部相机里轻而易举地就能够得到实现。
在杨家村 ,像杨村长那样的人有很多,像小伙子这样的人也有很多,他们关心着别人,他们被别人关心着;他们心存着美好,他们感激着美好。 (杨继平)
责编:陈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