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大江南北
成都科学重建 探索灾后发展新路
文明风   |  时间: 2009-02-05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统筹城乡与科学重建互动 成都探索灾后发展新路

  截至目前,成都市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4个地震重灾区的37万户受灾居民搬进了永久性住房,占全市农村地震灾害损毁房屋农户总户数的80.2%。

  近日,成都市统计局宣布:2008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4.6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1月20日,成都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建设,而是把灾后重建作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探索一条大灾之后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说。

  统筹城乡 科学重建

  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中,成都举足轻重。

  “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成都市以统筹城乡推进科学重建,以科学重建提升城乡统筹水平,努力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的目标。

  为此,成都广泛发动灾区干部群众、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编制灾后重建规划。2008年10月12日,大地震发生后5个月,“新家园·成都市灾后重建规划成果展”在成都天府博览中心开幕。30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内,一张张漂亮的规划图、一个个生动的沙盘模型展示着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邛崃5个受灾县(市)的33个受灾乡镇、148个农村灾后重建安置点的规划情况。

  在“全域成都”的规划理念指导下,从城市到乡镇,再到星罗棋布的农村聚居点,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再到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等,一个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蓝图绘就。

  政策创新 助力重建

  2003年以来,成都全面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年的城乡一体化实践,为成都实施政策创新、推进科学重建奠定了基础。

  联建是成都在重灾区重建农村住房中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的一项政策创新。原址自建、集中自建的受灾农户,在领取政府发放的户均2万元重建补助款、享受贴息贷款支持之外,还可与单位或个人等社会资金联建。联建投资方用确权后的农户宅基地中一部分修建农户住房后,农户将其余宅基地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给投资方建设乡村酒店等旅游经营用房,农户富余的住房还可参与村合作社“乡村家庭连锁客栈”经营。

  “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搞灾后重建,我们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少提速10年!”大观镇党委书记柴林说。

  以加快灾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成都市多渠道筹集重建资金。目前,成都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正全面扎实推进:全面启动农村永久性住房和城镇安居房建设,截至1月16日,农村住房需维修加固的33.3万户已全部完成,13万户需重建住房农户竣工4.4万户;277所中小学重建学校、93个县乡医疗机构重建等项目全部按计划推进。

 
 成都街道出现创意爱情斑马线 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