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大江南北
山西河津市:喜见春节“文化热”
文明风   |  时间: 2009-02-03   |   文章来源: 山西日报
 

  随着信息资源共享、送书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相继铺开,河津市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春节期间,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在家门口享受着自己的 “文化”生活。

  广场文化热——百姓心里好舒坦

  健身器、运动场、图书室……在河津市农村,农民们可以经常走进村文化广场,聊天散步,运动健身,读书看报,尽情享受文化休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建设小广场,打造和谐村,我们要让村民物质生活提高、精神生活丰富,尽早过上新农村新农民的幸福生活。”仓底村原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建民说。2008年,该村投资20余万元建成的占地10余亩的文化广场,如今成了全村人的精神家园。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看上大戏。”赵家庄村村民赵降元激动地说。从2008年11月份开始,河津市就利用去冬今春农闲时机,开展送戏曲、送电影、送歌舞下乡活动,老百姓的日子过的是越来越有滋味了。

  网络文化热——架起致富高速路

  2008年,河津市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在全市148个行政村建成了108个科普文化网络站。移动公司河津分公司还出资400万元,为每村配置了2至5台电脑。

  2009年,56岁的赵武科是南辛兴村农民,在村里承包了10亩地种植枣树。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加上管理经验不足,产量和价格一直上不去。自从家里有了电脑,他一有空就到互联网上查阅有关种植枣树方面的知识和管理办法。2006年,他上网发现沾化冬枣、芒果冬枣和梨枣,不仅皮薄肉脆、美味可口,而且上市早。于是,就在自家枣园进行了试种。如今,他嫁接的枣色泽光鲜、又甜又脆,亩产达1500公斤左右,连年获得丰收。每年枣还未红透,就已经有北京、广西、广东等地的客商在网上与其签订供货协议。

  乡土文化热——文化瑰宝放光彩

  剪纸、雕刻、面塑、小曲、干板腔……过去不被人在意的“声”与“像”,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捡回。

  寒冬腊月,每到傍晚时分,樊村镇西卫村总有一二十名村民聚在一起,唱起委婉动听的西卫小曲。西卫小曲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被业界人士称为《诗经》的活化石。59岁的薛贵高是村里的文艺骨干,他不仅搜集、整理小曲文字,还当上了小曲编导,一有空,便教年轻人唱小曲。

  “这段时间,我要把自己对改革开放三十年,身边发生的变化写出来,编成干板腔,参加市里举办的干板腔大赛。”正在家里埋头创作的清涧新村村民柴俊美自信地说。

  目前,河津市已成立干板腔协会,会员达400余人,市里多次举办干板腔大赛,中央电视台曾三次录制并多次播放。(记者 白续宏 通讯员 马金红)

责编:陈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