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安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构建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
为骨干,以农民文化示范户为延伸、以惠农文化服务窗口为平台的农村综合文化网络,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
了党在农村的宣传文化阵地,为促进农
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因势利导,构建农村综合文化网络体系
1.
抓龙头,壮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原有文化站基础上,打破部门所有界限,全面整合乡镇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按照"一站多能"的发展模式,把乡镇的宣传、教
育、科技、计生、体育、广电、共青团、妇联等项工作"拧"在一起,把这些单位的文化设施与原文化站统筹建成"综合文化站"。
2.
抓阵地,活化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建管模式。发动集体经济发达、管理机制完善的123个村,全部建起了"七个一"(健身广场、培训学校、便民超市、村务公开
栏、阅报栏、科普宣传栏、十星级文明户专栏)和"八个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健康服务室、信息服务室、村民恳谈室、法律服务室、社会保障室、村民
议事室)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对集体经济不很发达的村街,整合利用村内学校、企业、老体协、计生文化大院的场地或设施,共同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对缺乏
文化活动场地或无专人管理、造成文化设施利用率低的村街,积极推行"村民共建",或实行"村有民管"、"村有民营"。保证了文化活动中心的正常开放。
3.
抓骨干,引导帮扶农民文化社团。县、乡文化部门积极引导帮扶农民自发组成的健身秧歌队、戏曲俱乐部、音乐会、花会、武术队等形式的农村文化社团组织,使其
成为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生力军。通过成立协会、订立章程、明确法人、严格入会办法等程序进行规范,通过政策宣传、集中培训、外出学习、组织比赛、进村辅
导、调演表彰等,力促其发展壮大、提高水平。同时,把挖掘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作为宣传和扶持文化社团的过程,先后申报了"左各庄崇新杠会"、
"朱派西河大鼓"、"董海川与八卦掌"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引导帮扶,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文化社团组织283个,爱好者达3万余人。
4.
抓延伸,培育发展农村文化示范户。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级农业、林业、科技、计生、畜牧、科协等涉农部门培育发展了"蔬菜种植文化示范户"、"廊坊杨种
植文化示范户"、"文化娱乐示范户"、"计生文化示范户"、"养殖文化示范户"、"文化演出示范户"等8类共计3200余户的文化示范户。县、乡两级把支
持帮扶农村的图书、文体器材、电脑等文化资源有针对性的向示范户集中,并邀请专家和科技人员到村街或示范户家中挂点指导,开展实用、对路的咨询服务和技术
培训,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科技能人",使其成了健康文化的引领者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5.
抓平台,打造惠农文化服务窗口。打造"有线电视"文化服务窗口,积极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全县273个村、40000余户农民接通了有线电视信
号,通过开设农民频道、娱乐频道,开办"文安农业"、"信息之窗"、"大众文艺"等深受农民欢迎的频道和栏目,让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学到文化,掌握
技术和市场信息。打造网络文化服务窗口,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走进百姓生活的同时,通过"金色文安网"、"农业科技网"、"党员教育网"、"信息点播网
"、"文安大众网"等网络媒体,以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把时事政治、科技资讯、文化艺术、种养技术、生育健康等文化知识传递给农民。打造短信文化服务
窗口,与电信部门合作,通过群发方式向农民发布"文体动态"、"古洼点滴"、"公益广告"、"今日气象"、"养殖疫情"、"农资购销"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