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运作打造
品牌文化提升海西影响力
本月17日,第二届茶博会开幕第二天,北京奥运会后首度开工的著名导演张艺谋率《印象·大红袍》总导演组,专程到武夷山实地考察。这标志着山水实景演出作品——《印象·大红袍》正式启动。
《印象·大红袍》是武夷山为丰富夜间旅游而倾力打造的文化旅游项目,将把大红袍文化融入武夷山水、民俗旅游,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预计明年10月与观众见面。届时,我省又一文化品牌将传扬天下。
像运作《印象·大红袍》一样,近年来,有着丰厚文化资源和积淀的我省,持续通过硬件建设、载体推动、品牌带动来促进文化产业化发展,由此提升海西文化的影响力。
在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同时,不断大手笔投入锻造标志性文化设施,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大剧院等。闽台缘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境内外游客144万人,其中台胞12.6万人,已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
同时,我省还通过举办茶博会、妈祖文化节、开漳圣王文化节等一系列节会,提升民间民俗文化成为品牌文化。如漳州通过举办开漳圣王文化节、关帝文化节、三平祖师文化节等活动,已形成了独特的对台祖地品牌文化。
整合、推广我省独特的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将之融合到旅游产业,打造有海西特色的文化之旅,文化旅游产业齐头并进。
一些还在萌芽的弱小文化项目,通过产业化推动,不断壮大为强势的文化品牌。厦门湖里区江头街道乌石浦村,原本是个郊区农村,近年来通过画家们的自发推动、政府部门的帮扶,已发展成为著名的油画村。目前,拥有画师近5000多名,画廊近500家,相关的生产销售企业100多家,每年创造效益过10亿元,成为全球三大商品油画产地之一,油画产业也一举成为厦门新兴的文化产业之一。
“文化效应”渐显
产业化实效助推发展
今年5月,在第四届深圳文博会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分会场开幕当天,来自福建德化的高温红釉瓷“富贵红”博得头彩——与德国茵莱陶瓷公司签下了6000万美元的意向性合约。
“富贵红”是由德化年轻陶瓷艺人徐少东研制的,具有科技含量和时尚元素的现代瓷器,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届成为世界模特小姐大赛唯一指定的奖品和贵宾礼品。
“富贵红”的成功不是个例。在这届展会上,我省的陶瓷、漆线雕等工艺美术作品吸引了众多关注目光。我省代表团共签约6个项目,涉及金额7.88亿元。
近年来,通过持续运作,我省文化产业焕发出蓬勃生机,并以实效助推了发展。
作为工艺美术大省的我省,2007年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总产值达333.6亿元,出口交货值211.91亿元。福州寿山石雕、德化白瓷、惠安石雕等都闻名于世。德化更成为我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这当中,莆田的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尤为引人注目。11月初刚刚落幕的第三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实现工艺品成交额9570万元,签订合同金额1.45亿元,比上一届分别增长10%以上。短短几年间,这个博览会就由一个地方性的活动上升为国家级的专业展会,显示了该市工艺美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莆田目前已拥有工艺美术企业3700多家,产值将近60亿元,占当地GDP的10%以上,预计到2010年莆田将实现工艺品产值200亿元。
像莆田一样,我省各地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出区域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
厦门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图书发行业、印刷复制业、文化旅游业、网游动漫业等文化产业,2007年其文化及相关产业总增加值达102.48亿元,占厦门市GDP的7.48%。
此外,福州的歌舞娱乐业、网游动漫业,泉州的惠安石雕、德化陶瓷、丰泽树脂工业,漳州的水仙花雕刻、漳浦剪纸,南平的武夷山文化旅游业等,也各展风采,在产业化发展上取得很大成功和效益。
(记者 段金柱)
责编:林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