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城市生活,城市的生活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生活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治安环境。自然环境好,生活得才舒心;治安环境好,生活得才安心。
为了让石狮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石狮市委、市政府重视“人居环境”的打造。建市20年来,石狮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探索提高生活环境的新模式、新做法,先行先试。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石狮于1990年就前瞻性地提出设立污染集中控制区的设想,以期能在发展环境与保护环境中取得某种平衡.在治安防控方面,石狮创造性地提出了创建“十厂联防”的模式,并成功进行运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石狮总结形成了两个“石狮模式”已经备受社会关注,并在省内及全国范围得到推广。
模式一 设立集控区: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
一块块荒凉的土地上,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矗立起了一座崭新的工业城;一个个困扰着政府和环保部门的问题,顺利地得到了解决,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石狮首开全国污染集控区之先河而带来的成效。
作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狮在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之后,在产业链上游的纺织面料印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就考虑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严峻课题,于是规划建设了全国最早的污染集中控制区———祥芝大堡集控区。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全国人大环资委原主任曲格平在视察大堡集控区时,高度赞扬并欣然题词:“大堡工程,南华生辉”。而中国经济界、学术界在惊叹石狮纺织印染业高速发展之余,更高度评价了石狮创造出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石狮模式”,称赞该模式避免误入其他地方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
发展之痛:经济发展环境遭破坏
石狮建市之初,繁荣兴旺的小商品市场不仅使石狮声名鹊起,而且以服装加工业为主导的石狮民营企业的发展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短短几年时间,服装企业在石狮已是满天繁星,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服装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应的漂染行业的发展。石狮市第一家染整企业华联针织有限公司于1987年开始兼营漂染业务,此后石狮的染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到了1989年底,石狮共有纺织印染企业11家,其中7家生产针织面料,5家兼营染整业务,就业人员1560人,产值2960万元。
然而,伴随着染整行业的迅猛发展,其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效应也像一块铅饼,沉重地压在人们的心头。漂染厂漂染服装后的污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使得周围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生活环境面临很大威胁,造成漂染厂与周围农民的矛盾严重,关系紧张,甚至导致了周围居民冲击漂染厂的群体性事件。
印染、水洗、电镀等污染型行业是纺织服装产业链中相当重要的体系,难道能不办?怎么办?市委市政府开始苦苦思索,如何才能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神来之笔:“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污染型企业必须管起来,管起来的思路就是集中控制。阵痛之后,在经过深入探讨研究后,石狮市委市政府于1990年提出了设立一个污染集中控制区的设想,在治理设备的运行能力处于正常管理的情况下试图寻找一条既能够适合于单独分散生产,又便于统一监控的途径,使得这些设备既能节省投资费用,又能降低运行费用;并在1991年提出了“集中控制,集中处理”的概念,如今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之一,这在全国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市委市政府立足石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而提出的“污染工业集中控制区”的构想,被谓为石狮发展史上的“神来之笔”。几经探寻,祥芝大堡这个原本荒凉的小渔村被定为构想的实施地。在综合考虑了地点选择,确保“一生存,二生产”的原则下,市政府于1991年批准设立了全国首例环保型染整行业集中控制区———石狮市祥芝镇大堡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区,准备把全市的污染工业区搬到了该区,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生产,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大堡污染集中控制区建成后,市区的许多企业被责令搬迁到污控区,使得石狮市中心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了90%% 98%%,COD排放量减少了7500吨,大大改善了中心区的水环境,石狮市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得到了根本保护,原总排污口附近的14万亩养殖滩涂得到保护和恢复。大堡污染集中控制区建成后,有效控制了石狮市环境污染,保障了居民生活用水达到饮用水标准和工业用水水质,保证了石狮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的繁荣和投资环境的改善。
继大堡污控区建成并产生良好效益后,伍堡污控区、锦尚污控区也应运而生;同时,建立污染集中控制区,采用集中污染控制技术和集中供热对整个染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石狮的大堡、伍堡两大集中控制区分别有日处理能力16000吨和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同时还建有石狮热电厂,不仅解决了家家户户小锅炉的烟尘排放等大气污染问题,而且满足了众多染整行业者的投资需求。
科学发展:石狮经济特色之光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经过几年的建设,污控区的效益明显,良好的态势让政府部门、企业有些如释重负,尤其是到2000年石狮市“一控双达标”时,污水处理能力与排污能力基本持平,使得在一段时间内,管理部门漠视污染问题;企业则更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生产上,以致3年内各种设备几倍增长,仅长车轧染梭织布生产线就投产了81台,而污水处理能力的增长却几乎为零。更有甚者,2003年,某集中控制区一套16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设备土建工程年初已经完工,而到了同年9月份仍然迟迟未安装设备进行调试。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导致了近海海岸出现污染带,污染问题严重,群众意见很大,反应强烈。
如何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在“污染工业集中控制”构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工业区一个污染治理设施”的构想,促使几个工厂共同投入资金建立污染治理设施。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市政府规定在企业中,持有污水处理厂股份的企业处理一吨污水须交纳0.06元,而未持有股份的企业处理一吨污水须交纳1.6元。这项措施促使企业投入资金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同时,针对石狮市的环境污染状况出现反弹,企业面临着如何发展等问题,石狮市环保局于2003年年底率先在全省建成了第一套环保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便捷地实现了对各个集中控制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从中发现以前很难追究的问题,及时发现、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遏制了企业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的违法行为,基本杜绝了过去企业不运行治污设施,污水直接通过处理池外排的现象。“石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建这样一套系统。”市委领导当时这样说。
当然,由于污水处理能力的增容速度落后于工业发展速度,若不从源头抓起,短时间内污染状况还会加剧,引发各种矛盾,环境风险会日益突出;况且,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染整业对环境的压力仍在加大。为此,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必须调整发展策略。2006年1月,石狮市出台了《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控制染整企业的环境污染,促进产业升级的通知》文件,决定不再新审批染整企业,要求现有企业和项目进行整改升级。当年,石狮纺织染整业的年产值微幅上升,为39.69亿元,但占纺织服装鞋帽业总产值的比重却降至24.06%。而“停批”节省下来的土地、水、电、煤等资源,投入到符合节能、环保政策导向的项目上。如今,石狮人议论最多的项目,当属位于污染集中控制区内的鸿山热电厂,电厂建成后,不仅能保证大堡、伍堡、锦尚三地的集中供热,成为泉州南部重负荷区的电源支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还能彻底消灭当地众多低能效、高能耗的燃煤锅炉和导热油炉,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节省煤炭消耗50万吨,大大改善环境污染现状。
“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石狮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一位市领导这样说。诚哉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