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市县传真
石狮:传承闽南文化塑造城市灵魂
文明风   |  时间: 2008-11-24   |   文章来源: 石狮日报
 

    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除了高科技、现代化、时代感的形象外,必须有传统文化与之相融,才能体现其特色,整个城市才会散发出文化的光芒和魅力。石狮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这点,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石狮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资金投入是文物保护的根本保证。1999年以来,市政府投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近100万元,先后对六胜塔、关锁塔、对渡碑、永宁城隍庙4处省级文保单位以及再借亭、八角井等8处市级文保单位进行维修。2001年2月,市财政拨款182万元,用于全市旅游景区景点文物保护、周边道路建设、环境综合整治。2002年,以“海丝”申报“世遗”为契机,投入一千多万元用于关锁塔、六胜塔、石湖渡的综合整治。如今姑嫂塔、六胜塔、石湖古码头作为“泉州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全市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政府增加投入的同时,石狮市还充分发挥侨乡优势,调动民间及海外侨亲、台港澳同胞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积极性,1999年以来,发动社会各界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先后完成对石狮城隍庙、金相院、虎岫寺、慈航庙、陈有纲墓、石狮郭氏祖墓等十余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工程,使这些景点成为石狮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海丝世遗”申报工作过程中,我市重点扶持和保护南音、高甲戏、泼水节、踩球舞、什音、笼吹、弄狮、木偶、舞狮、灯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快建设中华狮文化、闽台史前文化、闽台谱牒文化、服饰文化研究基地,逐步建立起政府保护为主,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机制。     

  文化活动城乡开花   

    永宁镇郭坑村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但该村投入130多万元兴办了一个100多平方米拥有4000多册图书的阅览室,一个灯光球场、一个乒乓球活动室、一座老年文体活动中心、一个文化休闲公园等文体活动设施,成立腰鼓队、大鼓吹等具有闽南特色的农村文艺表演队,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倡导乡风文明。

    这是我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石狮建市以来,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政府加大投入,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及“三胞”捐资兴建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石狮市绿洲读书社是石狮文化的一张名片。该社自创办以来,在全市镇(街道)村居纷纷建立分社,引导广大农民开展“读有益书、做文明人”的群众性读书活动,影响深远,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还曾作过专题报道。

    每天晚上,石狮市玉湖社区读书中心都窗明几净,灯火通明,不少人埋头读书看报。读书中心管理员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游戏机室和5间店面,一年租金可收入3万多元。为丰富居民和外来务工者的文化生活,2000年12月,社区居委会将其改为社区图书中心。社区投入资金购买了3万多册图书,订了300多种杂志、50多种报纸,每天从早上8时到晚上11时免费开放,不仅本社区的居民会到中心阅读报刊,其他社区的人也经常慕名而来。在石狮,像这样的读书中心已经覆盖到全市90%以上的村、居,“读有益书,做文明人”的良好风尚已播撒至石狮市大街小巷、城市农村。

    而每年一次的广场文化节则是城乡文化活动的一次大汇演。

    早在2003年,石狮市就举办广场文化活动,以“让高雅艺术走近市民”为主题,编排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活动,让城市居民欣赏到歌舞、戏剧、南音、灯谜、舞狮、小品、铜管乐、拍胸舞等富有闽南侨乡特色文化的风采。该活动已连续举办多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民的审美品位。

    为丰富外来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石狮市举办了庆“七·一”、“四海一家亲”等多场文艺晚会,丰富了群众和外来职工的文化生活;组织举办了多届海博会职业模特大赛、时装发布会、群星演唱会等文艺活动,丰富了海博会的文化内涵,大大地提高了我市文化活动的水平。

    如今,石狮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城乡开展了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责编:林芳斌

 
 石狮海关以基层海关文化建设为平台探索廉政教育新思路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