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的智力层面,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等的精神因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城市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团结全市人民、推动石狮经济社会在高位平台上向更高层次跃升的重要精神支撑。
石狮作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是全国文化先进市和全国体育先进市,在世人面前树立了良好形象。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进步步伐加快,石狮这座城市所承载的重要使命,不仅要扬服装城之名,更应以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扩大石狮影响力,推动石狮发展。 建市以来,石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石狮的先进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等加强文化建设,使全市文化事业呈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实现文化大市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工程灿若星河
今年10月29日,在刚刚进行的第六届全国农运会舞龙舞狮自选套路决赛中,福建舞狮队技惊四座,在参加的北狮自选套路、全能套路、自选套路编排奖等比赛中,全部获得第一名,在前两天的比赛中,他们已获得规定项目的一等奖。在此之前,这支队伍还获得第四届、第五届农运会北狮比赛第一名,并多次在国际舞狮大赛上夺冠。谁也想不到,这支高水平的队伍是石狮金凯圣醒狮队,一支由溪前村农民组成的队伍。
为提高文化艺术质量,石狮市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同时组织文化团体积极参加全国、全省音乐舞蹈节、曲艺节、书画节、灯谜艺术节、少儿艺术节等赛事,同时着力打造精品节目和重点项目,促使这些节目在重大比赛或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除石狮舞狮队外,儿童舞蹈《欢歌阿酿》荣获全国第三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金奖,玉湖少儿合唱团参加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荣获小百灵奖;祥芝合唱团荣获全国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金奖;摄影作品《岁月如歌》、《光圈》摘取“群星奖”;玉湖社区吴彦造辅导排练的南音《我托皓秋月》荣获全国曲艺邀请赛二等奖;伍堡铜管乐队多次在全国农民铜管乐队演奏比赛中获奖;小品《妈妈》、摄影《赶集》入选文化部“群星奖”;我市灯谜代表队夺得首届中华锦标赛桂冠,并两度荣获新加坡国际学生灯谜观摩赛冠军。群众文艺活动在普及中不断提高,石狮知名度也在不断获奖中得到提升。
文化设施日新月异
在石狮龟湖公园南面的石狮文体中心,是一个占地170多亩、功能齐全的文化娱乐区,里面有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少体校、竞技体育训练中心、职工活动中心、文联大厦 规划中 ,总投资近2亿元。
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体现文化事业发展的程度。建市以来,石狮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文化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来抓,先后采取政府拨款、华侨捐资、群众集资等形式,大力兴建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1999年3月,石狮体育馆落成,至今已先后承办多次国际、国家级体育赛事、多场明星演唱会和大型会议(如欢乐中国行、新年音乐会),1999年,石狮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旅港同胞卢章煌捐资230万元,市政府拨款80万元,建成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市(文林)图书馆,该馆2000年元旦投入使用,目前藏书量达10万册以上,被评为全省“十佳图书馆”和国家一级图书馆;2001年,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石狮影剧院;2004年,投入1600万元,建设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文化馆,该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2005年总投资达1600万元,该馆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主要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台文化、服饰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和石狮改革开放新成果等五大特色文化。
此外,石狮市还建有广电中心大楼、石狮日报采编群楼等诸多文化阵地,规划建设灵秀山公园、宝盖山生态文化公园。除了城市中心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外,石狮市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和完善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目前,我市现有体育场所500个,其中标准场所361个,非标准场所139个,体育场地总面积55.7万平米,人均1.1平方米,总量及人均拥有量均位居全国县级市的前列。7个镇都设有文体服务中心,全市90%以上的村达到宣传文化设施“五个一”标准,各村普遍配置了图书阅览室、读书中心、剧台、广播室、文化活动室,每个读书中心平均藏书在1000册以上。
特色文化层出不穷
今年6月6日,蚶江镇再次人山人海,第二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在这里举办,几百名各界人士开着几十条渔船,在蚶江海面尽情泼水嬉戏,来自台湾的50多名同胞参加此次盛会。
海上泼水活动是蚶江一项传统而独具特色的活动。据考证,蚶江“海上泼水节”始于明代,盛行于清。当时,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通商对渡,生活在两岸的同胞为了传递乡音,于端午节期间,在石狮的蚶江以及台湾的鹿港两地举行两岸对渡仪式,以泼水互相祝福,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海上泼水节”,并由此生发了一系列的民俗和商贸活动,如海上泼水、龙舟竞渡、捉放鸭、攻城炮等等。这个习俗延续了几百年,成为蚶江古渡的一大特色,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1988年,为了纪念蚶江、鹿港对渡205年,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发起,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海上泼水节”,从而使这一全国独有的民俗活动延续了下来。去年,两岸相关部门和同胞举办了首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使这一活动发扬光大,同时着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外,灯谜、南音等传统项目也得到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和近年渐成规模的一系列定期举办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如海博会系列文化活动、镇(街道)文艺调演、广场文化艺术节、石狮中华灯谜艺术节等,逐步发展为石狮的特色文化,融合为石狮侨乡文化、狮文化、南音文化、灯谜文化、对渡文化、收藏文化、古卫城文化、服饰文化和海底史前文化等文化品牌,为城市发展助力,进一步提升了石狮市的城市形象和文化竞争力;玉湖文化艺术节、鸳鸯池公园健康之声大家唱、溪前舞狮队、蚶江灯谜馆、祥芝合唱团、闽台对渡等多个文化品牌交相辉映,使石狮这片热土日益成为城乡居民精神上的文化绿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