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八闽创建
民间戏剧文化走向海西农村大舞台
文明风   |  时间: 2008-11-20   |   文章来源: 福建日报
 

    莆田市南门大厦莆仙戏剧团虽是个家庭剧团,可近年来一点不愁生计,团长陈春甚至把儿子、媳妇、弟弟、弟媳、女儿、女婿、侄儿、侄女都叫到剧团中来当演员。

    陈春说:“我们剧团目前可以表演50多个莆仙戏传统剧目和5个现代小戏剧目,每年平均在农村演出350多天700余场,不管到哪里都不缺观众捧场。”

    村村闻锣鼓,日日演大戏。近年来,海西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农民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民间戏剧文化纷纷走向农村大舞台,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传统剧种得到复兴

    随着福建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开始自发组织文娱活动,具有文艺专长的农民走到了一起,形成了许多乡土味十足的文艺团体,也诞生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农民艺术家。

    今年春节,莆田市荔城区有180个农民文艺团体活跃在乡间舞台,以自己的语言,自编自导自演威风锣鼓、秧歌舞、斗笠舞、十音八乐、扇舞、彩带舞、葵花舞等精彩节目。 如今,在荔城区农村,从事文艺表演的群众多达5570名,他们组成了车鼓、十音八乐、农家舞蹈、腰鼓等民间文艺队。

    在莆田市这些民间文艺队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古老剧种莆仙戏得以复兴。逢年过节,几乎每个村落都上演莆仙戏,戏台比邻搭,演技较高下。

    不仅在莆田市,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许多珍贵的稀有剧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群众的自发保护中复兴。珍稀剧种北路戏沉寂20年后重生,独角戏“公背婆”也在石狮重现舞台…… 

  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如今,福建的民间职业剧团涵盖了戏剧、曲艺、歌舞、杂技、魔术、木偶、皮影等众多艺术门类,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以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晋江市为例。据晋江市文化体育局介绍,目前,该市有2个专业剧团和28个民间职业剧团,从艺人员900余人,每年演出6000多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戏台1000多个,平均每个建制村(社区)有3个戏台,个别村甚至达到10多个,年演出近百场。

    在整个福建沿海地区,活跃着约7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这些剧团完全由私人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查数据显示,福建的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闽剧和潮剧等剧团每年演出14万多场、观众近1亿人次,布袋、木偶、皮影等剧团每年演出约2.54万场、观众约127万人次。

    民间职业剧团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调查显示,福建沿海地区每场戏剧的酬金为:莆仙戏800-2000元,歌仔戏平均2100元,高甲戏3000-4000元,闽剧3000-7000元。按歌仔戏等大团平均每场酬金2500元、年演出14万场计算,年总营业额达3.5亿元;布袋戏等小团按平均每场酬金490元、年演出2.5万场计算,年总营业额达1225万元。

    政府助推,农村舞台越发精彩

    随着福建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建设农村文化,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多。

    福建村村有文化协管员,政府为他们每月发放100元津贴。这些文化协管员的职责主要是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培育一支“不走的”文化工作队。

    “送”文化、“种”文化、“扬”文化。福建各级文化单位也纷纷将优秀的文艺节目送下乡,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享受到品种多样的文化大餐。

    2007年,省杂技团以流动车的形式,在全省110个乡镇开展公益文艺巡演。莆田市的120个莆仙戏剧团、3500多名演职人员每年深入城镇乡村演出6万多场,观众人数达3000多万人次,覆盖当地的山区、平原、海岛的每一个角落。

    福建各剧团的演出订单大量增加,一些曾面临倒闭的剧团也活了起来。在提供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当前农村群众生活中存在的焦点问题也被编成戏剧,走上舞台,如莆仙戏中表现计划生育主题的《计生妹》、表现尊敬长辈主题的《临时孝》、反映农村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母子泪》等。

    民间剧团为农民们送来的乡土文化,与政府组织的专业文艺表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让福建的农村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新华社记者 孟昭丽 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责编:林芳斌

 
 民间戏剧活跃我省国庆农村文化市场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