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1月13日讯 (通讯员 熊慎端 孙静晓) 稻谷飞扬,米粒飘香,碾米机伴着发动机有力的“嗒嗒”声飞快运作着,李松旺老汉流利地朝机器里倒入稻子,他的妻子则蹲在地下,细心的拿着簸箕装接加工脱谷后的大米,两人动作熟练,配合默契,浓浓的农家乐氛围围绕在老汉一家。
这是位于武夷山洋庄乡大安村农家的一幕场景。我们的故事就从这台碾米机开始说起……
水泵发电:电灯不如油灯亮
大安村位于闽赣边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距离市区西北27公里,福分公路由此穿街而过。苏维埃时期,大安以闽北苏区首府名闻闽浙赣边区,现在村街两旁还留有多处红色遗址。大安作为闽北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业绩成为了一座令人敬仰的革命历史名村。
上世纪50、60年代,大安村民开始用简单的水轮泵发电,容量仅有4个千瓦,只能维持家庭一个灯泡的简单照明,而且发电完全靠水,遇到枯水期,就完全没电。
63岁的李松旺老汉陷入回忆,“那时的灯泡还不如油灯亮哪。碾米用最原始的方法,用水车带动木捶敲打碾米,碾好后的米再用手摇风车来筛,十分麻烦。当时我就想:什么时候能用上稳稳当当的电压,用机器来碾米就好了。”
农村电网:重新繁荣“小香港”
到了70、80年代,大安因地处闽赣两省中介,物品流通频繁,商贸往来密切,被誉为“小香港”。可到了90年代,这里却因为电力供应不足,工业难以发展,导致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停滞不前。当时虽然存在着一些小电网,但电源点分散,供电可靠性差,而且电费每度高达1元以上。盼电苦,办电难,用电贵,折腾着老百姓的心。
“没有电,原来加工米,我们都得到离这10公里远的村镇,每次都用板车拉,三、四百斤的大米,回来的路又都是上坡,那个重呀!我那时就天天盼望家里能有一台碾米机。”回想往事,李老汉忍不住阵阵摇头。
1999年,国务院致力于“改革农电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这一伟大的“民心工程”,大安也迎来了电力发展、电网改造的大好机遇。武夷山供电公司积极开展全市农网改造工程。2002年初,久盼的电“爬”上大安,给冰雪凛冽的冬日带来第一抹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