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大江南北
北京东城区多举措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文明风   |  时间: 2008-09-11   |   文章来源: 北京市东城区文明办
 

  
2008年3月27日东城区在东城文化馆表彰了2007年度“感动东城公德人物”

  崭新的城市符号,更体现在人的身上。

  在北京市东直门交通枢纽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人们总能看到一位头戴“志愿北京”字样红色棒球帽的老人,那是东直门街道十字坡社区居民谢亮不分寒暑,义务为行人指路。

  奥运期间,在簋街城市志愿者站点,每天中午都会迎来一个娇小而熟悉的身影,这是家住东城的一个年仅10岁小姑娘来为志愿者们送绿豆汤,半个多月来从不间断。

  ……

  2007年东城区开展了“鲜花送给好邻居”活动。8月4日,30名评选出的“好邻居”受到了表彰

  早在2006年,东城区“践行荣辱观、树立新风尚”主题宣传日活动就率先在全市拉开了“迎讲树”的序幕,两年来,“道德风尚我传承”、“奥林匹克我参与”、“公共秩序我示范”多种形式的“迎讲树”活动在东城广泛开展。利用已经形成的东城区市民学校总校、街道市民学校中心校、社区市民学校为主体的市民教育三级网络,日常的文化文明教育也如涓涓细流塑造着东城居民。在每个社区的图书馆,35万余册、18个系列的《市民教育宣传手册》帮助更多居民了解礼仪与文明。

  在东城,荣辱观已深入人心,文明已成为一种风尚。

  以服务为突破:彰显以人为本 突出民心工程

  推开一扇门,办32家事,这是人们对东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评价。2006,东城区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中心整合了全区32个部门的229项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许可审批和行政服务,还能对市民、旅游者提供贴心的服务。为了给市民提供展示自身才艺、参与社会管理、了解政府信息的平台,2007年,东城区市民中心和东城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成立。市民中心、民间组织指导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三位一体,为政务服务、政社合作、政民互动搭建平台。

  东二环交通商务区

  东城区一向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促进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新的提高。2007年以来,图书馆、文化馆改造工程相继启动,成立了东城区文联,建设了奥运文化广场,积极扶持600多个群众文体团队、300多个“社区特色文化细胞”的发展,13个体育生活化社区的建设,塑造了地坛文化庙会、周末相声俱乐部、奥林匹克社区体育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群众文体活动品牌,为百姓创造了走出家门一刻钟便可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的良好环境。

  上学尤其上好学校,是如今城市居民的一大难题。东城区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公共教育资源动态平衡的新机制,将全区10个街道划分为5个学区,开放课堂、师资共享、设施共享……“资源共享、合作互助、优势互补、义务共担、双赢多赢”的学区化管理模式被喻为“抚平教育不均衡切肤之痛的良方”。

  公共卫生服务一直是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2006年,东城区率先在全市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被确定为卫生部和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试点区。全区设立4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从医院医疗服务系统中分离出来并相对独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一年投入2800万,社区医生不再挣房租、搞创收,社区卫生全部“吃皇粮”。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网格化管理,建立社区专家视频会诊中心,使居民步行300米即可放心地享受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百姓社区就诊费用下降一半。

  让每一个东城人都享受到公共救助的阳光。东城区将全区近2万困难群众的基础数据采集到一个数字信息平台上,使26个救助单位的76项救助业务得到全面整合,解决了以往社会救助工作信息共享不到位、资源整合不到位等突出问题,逐步实现救助对象全覆盖。自2007年开始,东城区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方案,由政府出资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探索符合东城特点的社会化养老途径,逐步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同时,政府出台十项优惠政策,使全区“零就业家庭”全部脱零,实现了就业服务全覆盖。三个“全覆盖”,切实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除此之外,东城区坚持每年为群众办20件重要实事,通过区级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贫困户和区领导信访接待日等为民服务制度,以及“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亲情陪伴大年夜”、“听民意、访民情、解民难”等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政民互动,全力为民解忧,菜市场建设问题、“一户一表”改造、煤改电、平房解危排险、老旧平房修缮、交通出行问题……一系列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为政府的折子工程,真正做到了“百姓身边无小事”。

 
 浙江嘉兴"双结对创文明"工程推进城乡文明协调发展 09-09
 福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看台 09-05
 江西景德镇市开展“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活动 09-10
 福州市干群合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