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由点到面
永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德育“三牵手”为品牌坚持始终,由点到面已成规模。
活动作为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举措,永安市关工委首先提出活动思路,倡导在全市中小学和社区开展家长与孩子牵手、老师与学生牵手、老同志与青少年牵手的德育“三牵手”活动。永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把这一设想加以提炼升华,2002年3月30日在市南门广场举行“三牵手”活动启动仪式,举办“遵守道德规范,争当文明市民”万人签名活动,并成立活动协调组、征集活动标识图案、制定活动实施意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督查考评机制、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调查、组织文明单位为未成年人办实事、恢复市级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教育功能、加大网吧及其他文化产品经营市场社会监督力度、组织全市各学校开展礼仪、礼节、礼貌“三礼”教育、抓好典型培育和经验总结,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德育“三牵手”活动。
坚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规范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发动社会、学校、家长用平等、尊重和责任齐心协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建一个立体的、长效的教育平台,把基本道德规范要求渗透到具体道德实践活动中,融入学校德育系列教育,推动家庭、学校、社区道德与文明建设。配合学校“听、看、说、做”德育工作系列活动和全市社区道德建设要求进行教育、实践。唱好一首公民道德建设歌;上好两堂德育课(传统美德课和爱党爱国爱乡课);念好家教“三本经”(伦理道德经、父母德才形象经、儿女成才经);过好四个节(母亲节、儿童节、教师节、老人节,2003年增加清明节、国庆节);拓展四项训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做事的人、懂环保的人、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人);开展“六争当”系列活动(争当社区小主人、市民小代表、文明小使者、安全小卫士、快乐小天使、环保小模范)。共同遵守三项注意(父母注意树立德才形象,教师注意为人师表形象,学生注意树立勤奋好学形象),落实七个做到(不打人、不骂人、不欺弱;不撒谎、不食言、不失信;不说脏话、粗话、不恶语伤人;不破坏公物、不攀折践踏树木花草;不进“三厅二室”,不沉溺网吧;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闯红灯,不爬越防护栏杆,不在公共汽车上争抢座位)。2004年拓展为“十个一”活动,即举行一次“一言一行践道德”活动启动仪式,举办一次“三牵手”结对子现场观摩活动,“三牵手”亲子活动、读书演讲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经验交流暨总结表彰会活动,设立一本工作手册,召开一次专题工作研讨会,编印一本论文集,组织一次年终考评。
德育“三牵手”活动创意新颖、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家长高兴、学校拥护、社会支持,成为永安市近年来开展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一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自2002年3月30日举行启动仪式至2007年底,先后有6万多人次社会各界人士和未成年人参加德育“三牵手”活动,其中青少年达3万多人次,老少牵手1200余对,印发《实践与探索——永安市德育“三牵手”活动论文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与成果信息100多篇分别被《中国精神文明网》、《精神文明报》、《福建日报》、《三明日报》等各级媒体、网站刊用。
十一、群众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百花齐放
改革开放后,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围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永安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雨后春笋节节高,突出表现为“日常化、生活化”的广场文化活动,推动着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群众精神风貌的变化。
为挖掘文化艺术精品,展现地方文化积淀,发现民间文化人才,提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丰富城乡群众文化体育生活,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永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2001年牵头,每周五下午或晚上在南门广场组织一场文艺演出,周六下午或晚上由团市委、永安报社牵头组织一场歌手或劲舞擂台赛。当年友邦文化广场文艺演出40余场,成为周末广大市民的文化快餐,为次年4-11月举办永安市首届文艺调演、民俗(绝技)展示、体育比赛“三项活动”奠定基础并逐年在全市城乡广泛展开。 各级党委共举办文艺演出74场,创作编排文艺节目326个,整理提炼民俗作品17个,展示民间工艺品400多件,一些鲜为人知甚至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得到拯救、挖掘和整理,如曹远镇樟林村隋唐时期宫廷的工尺谱,青水的大腔戏《白兔记》等,共挖掘有艺术价值的民间技艺(展品)24项。全市参与活动人数达1.6万多人,其中3000多人参加了13项526场(次)体育比赛。
集中活动使一批基层文体人才得到培养和锻炼,政府部门通过电源安装、音响设施配备等,引导和帮扶龟山公园、南山公园、豪门御景、火车站、林业要素市场等群众性自发广场文体活动,在城区带动和形成群众广泛参与的文艺晚会、社区体育运动会、行业篮球赛、巾帼健身表演大赛、家庭才艺展示赛、乡村歌手赛等,辅以健身秧歌赛、美术、书法、摄影、剪纸等艺术创作展览,使广场文化大型专题文体活动月月有,群众自发的健康的自娱自乐活动日日新。在农村有4支农民管乐队、2支农民民乐队、3个农民汉剧团、8支民俗表演队常年活跃在基层。推进了市、乡、村三级群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2006年10月,反映燕东街道含笑新村7号楼12户人家睦邻友好的故事的小品《总书记来信了》获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铜奖(福建省仅2个节目获奖),受到中央文明办、文化部表彰;以《我爱社区》为基础创新的小品《我爱我家》荣获“中联杯”第八届华东地区小品比赛一等奖,为福建省唯一获奖市。
群众广泛参与的广场文化丰富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的文化内涵,活跃了城乡人民的文化体育生活,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魅力。
十二、精神文明理论研究活动持之以恒
永安市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会成立于1987年,多年坚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从理论角度就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效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城市长效管理等内容,开展“改革开放与精神文明建设”、“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等理论研讨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社区创建、区域共建精神文明等专题调研活动。如2001市委文明办会同市政协,组成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企业4个调研组深入基层,就如何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效问题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组织27个文明共建片区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设三明的泉州”大讨论活动,写出建言献策文章50余篇,提出各类建议500条。
多年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工作者在调研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探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及对策, 撰写出一批针对性强、有价值的调研论文。到2007年2月,永安市共举办了16次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表彰获奖论文作者,交流获奖论文,编辑印发了16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获奖论文集,其中4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和省地级刊物发表。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工作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永安市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先导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责编:陈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