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八闽创建
永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沧海桑田 三十年文明之路抖擞希望憧憬
文明风   |  时间: 2008-08-12   |   文章来源: 文明风
 

    多年努力,永安市军民共建氛围浓厚,共建工作上新台阶,成

    效显著硕果累累,共建向全面、纵深发展。反映永安市军民共建的长篇通讯《钢铸的丰碑》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播出;2004年永安市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2008年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2005年永安市获福建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七、片区共建调整理顺形成全新格局 

    永安市精神文明共建片区工作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出发点,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着力于办实事。改革开放后,永安将全市划分为27个共建片区,近年理顺共建关系,调整为22个社区共建片区。

    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健全共建领导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完善管理制度、落实活动经费、建立共建联系点等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理事长负责制,发挥区内各级文明单位和驻军作用,优势互补,群策群力,建立便民服务网络,开展“便民、安民、乐民、智民、富民”系列低偿、无偿服务。

    创造并不断深化“十联十建”做法,即党的建设联抓,共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联学,共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敏感性;思想政治工作联做,共育“四有”新人;“文明细胞”联创,共同提高文明素质;移风易俗联倡,共同树立新风尚;社会治安联防,共创安定环境;公益事业联办,共建服务设施;群众文化联搞,共同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环境建设联建,共创优美环境;经济工作联上,共图区域振兴。打破了“隶属、性质和级别”差异,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实现了由单体向群体、单项向综合、条条向块块的转变,变“条”、“块”单位自建为条块联动、共驻共建,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形成从文明个人到五好家庭;从文明户到文明楼院;从文明班组到文明车间;从文明科室到文明单位;从文明社区到文明片区;文明街道到文明城市的宝塔型创建结构。    

    近年各社区以争创“魅力社区”活动为抓手,以邻里和谐共建为载体,以邻里为点、楼栋为线、小区为片,组织志愿者开展“我为魅力城市添光彩”志愿者行动,培育社区和谐共建精品。市委文明办推广新安社区“六不让”(不让服务工作在我这里延误、不让社区工作在我身上出差错、不让工作者形象在我这里受损、不让弱势群体在我这里被冷落、不让违法行为在我身上发生、不让不和谐因素由我造成活动)、后溪洋社区“邻里恳谈会”(社区、共建单位和居民代表不定期召开恳谈会,共商、共探讨服务居民、解决问题的方法)、建南社区“心灵驿站”(通过倾听、座谈、心理疏导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咨询服务)等和谐共建做法,推进社区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创建文明社区活动覆盖率达100%,初步形成了“先小区、后片区、再城区”,以街居为依托、以管理为重点、以群众需要为标准,以治安、卫生整治为突破口,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八、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

    永安市坚持健全完善创建文明乡镇工作运行机制,成立活动协调小组,制定考评办法,建立乡镇、街道分管精神文明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调研,制定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倡导乡镇组建文明片区,以共建、共育、共兴、共利、共荣、共强为原则,扩大农村先进面,促进城乡一体化。

    各乡镇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创十星、评十户”活动,发挥示范辐射效应,从早年的“挂星级牌、立村规民约、记公德簿、书治家训、贴小康致富图、设家庭台账本、建村民议事会、办文明夜校、编乡土教材、树文化长廊” 形式起步,逐步引入城市管理机制,充实集镇环卫队伍,实施垃圾归袋、停车归点、广告归栏、经商归店、摊位归片“五改五归位”。组织开展创建经济发展、爱国奉献、治安稳定、优生优育、科技示范、崇文重教、移风易俗、环境美化、民风纯朴、党建加强“十星级文明村”活动,结合开展道德督查评议、移风易俗、创文体特色村、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文明信用户等活动,做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建设规划,成立农村老年人乡风文明劝导队,评选“十乡百村好民约”等,推进“培育文明新风、共建和谐新农村”、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共建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乡镇基本实现了集镇一条街道、一处休闲式公园、一座达标公厕、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农贸市场“五个一”;行政村基本实现一个村牌、一条好路、一片风景林、一个文化活动场所“四个有”。全市共有8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各有特色,其中省部共建示范村八一村特色种植促进农民致富;省部共建联系村桂口村“一户一技工、一户一店面、一户一出租房”,龙大村“家家有幢小洋房、人人都是万元郎”;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岭干村“一户一汽车、一户一司机”。

    九、文明扶贫带动形成扶弱助残风尚

    永安市从1997年开始组织“扶贫济困、情暖燕城”活动,成立帮扶领导小组,建立帮扶卡,落实登记检查制度,及时调整帮扶单位和帮扶对象,确保受惠者是未脱贫或新生的特困户。11年坚持不懈,各级文明单位遵循“献爱心、送温暖、解忧难、办实事”原则,对全市孤寡残疾中的特困户进行片区、单位对口“承包”帮扶,帮扶力度不减,帮扶内容增加,帮扶范围扩大,“文明扶贫”工程逐步纳入了“春蕾计划”、“金秋助学”、“下岗工人帮扶”等子工程,全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775.45万元,切实解决了部分城市特困居民在生活、就学、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其示范带头作用弥补了社会保障体制的不足,唤起了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为形成扶弱助残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福建日报》、《三明日报》曾专文介绍永安做法,省委文明办《文明大观》杂志2003第5期《把责任放在肩头》将此项特色活动称为“永安模式”向全省推介。

 
 先行先试 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07-08
 努力打造闽西特色精神文明建设品牌 07-24
 宁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08-07
 社会公平正义与政治文明建设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