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市县传真
第十届省级文明县城检查团在永定县进行初评工作
文明风   |  时间: 2008-04-11   |   文章来源: 文明风
 

    文明风4月11日讯(通讯员 廖南祥)受省文明委的委托,龙岩市文明委抽调以该市文明办同志为主组成的第十届(2006~2008年度)创建文明县城检查团在龙岩市委文明办主任郭凌云同志的带领下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检查团于4月7日至4月9日在永定县进行初评检查工作。

    检查团一行分为公共场所秩序、社区(村)和学校、窗口行业、材料审核四个组,通过听取汇报、材料审核、实地察看、整体观察等方式,按照《福建省文明县城考评体系》(初评)的标准对永定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进行了全面初评,充分肯定了该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成绩并提出了工作意见和建议。郭凌云主任代表检查团综合了四个检查组的工作情况,谈了两点意见。

    一、永定县创建文明县城工作的六个特点。1、高度重视,在深化认识上取得新共识。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文明县城”是综合性的荣誉称号,“文明县城”创建是提升永定经济实力、展示永定形象的体现。近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提升了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增强了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市民维护永定形象的热情,全体市民自觉为县城的发展和城市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2、形成合力,在完善机制上获得新推进。重视创建文明县城工作的机制建设,突出领导机制、创建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设,使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全面展开并得到较好落实。3、定位准确,在服务大局上获得新发展。永定县的整个创建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定位于努力创建“客家故里,山水永定”的目标,围绕“三个强县”(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经济强县、教育强县、旅游强县”)的发展目标,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扎实推进永定新一轮大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尤其是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表现在: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3亿元,增长13.8%,实现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9.4亿元,实现了自2002年以来六年翻两番的佳绩。财政总收入8.56亿元,增长42.3%,增幅居全市第1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9元,均创历史新高,全县上下形成了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趋势。4、着力民生,在多办实事上获得新突破。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南门街19幢商住楼已全部建成,九一路、南门商贸广场周边道路、城区夜景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二是建设了一批新的市政设施,完善城市功能。认真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洁化工程,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城区绿化覆盖率33.5%,绿地率31.2%,人均绿地9.78平方米,县城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达100%。县城的现代文明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三是农村环境方面,全县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通移动电话、通饮用水、通有线电视、通水泥道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持续推进。四是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对象基本上实现应保尽保,着力民生,服务群众。5、打造品牌,在先进文化的推动上获得新进展。以文化活动作为载体推进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充分发挥永定丰富的土楼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把创建文明县城与永定特色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县城的深刻文化内涵。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被评为“全国文物先进县”,以客家土楼为主打的“福建土楼”有望在今年7月份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6、精心设计,在拓展载体上获得新进步。近年来,永定县各有关部门注重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创建的范畴不断拓展。积极开展了“百名书记讲课堂”活动、“平安永定”创建活动,评选信用企业、放心店、信贷诚信户等诚信创建活动,注重发现和培育一批道德先进典型,其中抗洪烈士王树先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树立了道德典型。

    二、今后创建文明县城的5点工作建议:1、要强化基层单位对创建文明县城深刻含义的认识。2、要加从强化市民的文明素质、行业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永定已经在创建工作中形成的几个创建品牌四个方面来加强载体建设,提高创建的质量水平。3、要加强对省文明县城考评体系的全面把握。4、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项目的建设,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5、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创建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推进。继续推进以城带乡工作,加强国省道集镇路段的绿化建设和管理,提高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集镇镇容镇貌和秩序的管理水平。重点推进农村“十在农家”、“十不”行为规范、“五榜”建设等,拿出具体措施,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好城乡统筹工作,以城市(县城)丰富的文化信息、人才、物资等丰富的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城乡和谐共建活动,带动农村创建上水平、上层次。

责编:赵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