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八闽创建
我省创新"文化扶贫"方式
文明风   |  时间: 2008-04-10   |   文章来源: 新华社
 
    长乐:

  “半小时文化圈”

  改变城乡文化生活

  从2002年开始,一幢幢崭新场馆、一个个公园、一座座文化中心在长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构成以市区为中心、辐射乡镇和农村的“半小时文化圈”。

  长乐市宣传系统党委副书记林俊成说,长乐市18个镇、乡、街道全部建有文化站和村文化室、俱乐部,文化专业户、文化大院、老人活动室等民办文化机构,80%以上城镇社区和村建有文化活动阵地,新建改建休闲文化公园200多个,构建点多、面广、线长的城乡文化网络。

  长乐是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千年古邑。“我们的公园建设融入了文化元素,比如有名人塑像,有文化设施,让市民感受到身边的优秀文化。身边事的教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长乐市文化局副局长刘端佳说。

  构建“半小时文化圈”,资金是首要问题。2002年以来,长乐按照“政府规范引导、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筹资”的思路,运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发展文化产业,以民间资金之长补政府财政之短。按此思路,长乐文化事业三分之一靠政府投入,三分之一按市场运作,三分之一为社会捐赠。5年多时间里,通过无偿捐建、有偿命名等形式,长乐从社会筹资近4亿元,开发建设文化设施上百处。

  在构建“半小时文化圈”的过程中,长乐将当地一个个古老的祠堂转变成传播先进文化的殿堂。2004年起,全市245个村庄中,有116座祠堂(礼堂)改建成村文化中心,新建了129个文化中心。

  构建“半小时文化圈”,政府还需要依托市场持续管理。2003年,长乐博物馆所在地还是一片废旧厂房,市政府将土地回购后,一半划拨为博物馆建设用地,一半招、拍、挂出让,收回的土地款作为博物馆建设和布展资金。2004年底,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长乐博物馆开馆,长乐市民和部分侨胞还送来了一些极有价值的文物。长乐博物馆的管理费用靠店面租金、场地租用费等维持。

  艺术扶贫:

  贫困儿童感受

  艺术的阳光雨露

  艺术教育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缺乏艺术教育师资,美术、音乐、舞蹈等几乎与孩子们无缘,许多孩子的艺术天赋被埋没。

  4年前,省艺术馆尝试用艺术扶贫的办法帮助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儿童,接受专业艺术家的培育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省有88个文化馆(艺术馆)挂钩151所农村学校为艺术扶贫基地,相当部分贫困儿童得到专业艺术辅导,长期生活在艺术荒漠中的农村孩子沐浴在艺术的阳光和雨露中。

  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地文化馆的专业艺术人员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克服了经费紧张、人手少等困难,到偏远的山区小学、海岛小学、少数民族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外来工子弟学校和三峡移民小学,向孩子免费讲授美术、音乐、舞蹈、写作等课程。他们还设置了剪纸、版画、秧歌、腰鼓等传统民间艺术教育的内容,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农村孩子搭建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

  近3年来,接受过艺术扶贫的孩子,有100多人次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安溪县文化馆选择该县特殊教育学校作为艺术扶贫对象,县文化馆人员为残疾孩子编排的《无语的花季》在全省汇演中获二等奖。

  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说,艺术扶贫工程已成为我省农村文化发展的品牌项目。艺术扶贫在我省各地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许多文化艺术界的著名人士主动参与。今年,全省扶贫基地争取达到180个以上,平均每个文化馆(艺术馆)有2个基地。(新华社记者 来建强 孟昭丽 本报记者 李珂)

责编:林芳斌

  

  

 
 安溪:文化品牌助推人口计生工作 04-09
 漳州市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综述 03-21
 “和平女神”光耀千秋 妈祖文化两岸传承 04-08
 周宁上洋村乡贤捐资建文化广场 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