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的学生有个在省内高校闻名的绰号:“书呆子”。
你看那天天爆满的图书馆,还有那坐在楼梯口、站在路灯下以及被迫溜到邻近院校
“借读”的身影……他们为什么如此刻苦,是什么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热情――
教务处长收到一条短信
“尊敬的许处长,您好,我是2002级预防专业学生,很感谢您支持B楼开放到十二点,为我们学习提供了方便,但我感到这还是不能满足同学们日益增长的学习进取需求,昨晚十二点后B1教室爆满,而且还出现一桌挤两人的现象,所以我建议将B楼延迟到一点熄灯,最好能在此基础上再开放B2楼为通宵教室,可以吗?谢谢!”
这是医大教务处许能锋处长11日上午与记者交谈过程中收到的一条长长的“短信”。都说医大学生是省内高校闻名的“书呆子”,这回记者真是长了见识,在记者看来,“书呆子”反而成了医大良好学风的最好佐证。
连续几天,记者在不同的时段走进医大新老校区,看到的都是浓浓的读书氛围和学生们稳重的气质。星期天都还爆满的图书馆,晚上十点多还空无一人的宿舍,甚至还有坐在楼梯口、站在路灯下以及到邻近的其他院校“借读”的……学生宿舍,包括男生宿舍,无一例外地整洁、清新。据说许多外校女生参观后都有感而发:“嫁人就要嫁医大男生!”
影像专业三年级学生郭晶晶的爸爸通过电话告诉记者,别的家长都担心孩子上了大学后会因为诱惑太多而放松学习,可我们只担心孩子累着了,他说:“我和她妈给她打电话时通常会选择她课余的时间,比如晚上十点半以后,或者周末的下午,以为她这时该有空了,结果她还说正在学习。”
医大宣传部李治中部长表示,学校并不想让学生们弄得很晚很累,可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被调动起来了,你挡都挡不住。
飘然而至的一把小雨伞
11日晚饭时分,位于交通路的医大老校区。记者在小雨里跟着学生的脚步穿梭于教室、图书馆。6点半左右,各大教室和阅览室已经座无虚席,一个个埋头苦读。记者不禁纳闷:在如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面对着网络、早恋、高消费、社会不良信息等诸多诱惑,有多少大学生基础还没学扎实,便忙于包装和找工作;还有多少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人生,荒废了学业……医大的学生哪来的这股甘于当“书呆子”的劲头,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是如何被调动起来的?
一把飘然落于头上的小雨伞和一声轻柔的问候:“老师,您也去图书馆吗?一起走吧!”给了记者许多遐想和思路——这个自称小蔡的清秀女生让医大学子的优秀品质和天使形象变得具体而可信。小蔡说她最难忘进医大的第一堂课:“老师带着我们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忠于人民,恪守医德…救死扶伤,不辞辛苦…’”她说:“我们是立过誓言的人,怎能不践行诺言,发奋努力?”
临床专业三年级肖培汉同学说,他感受最深的是医大老师上课时的严谨和规范:“比如拿剪刀,老师会手把手地纠正我们生活中的习惯,按专业要求用食指和无名指穿过剪刀环,食指搭在上面。还有肠吻合时怎么打结、如何剪线头,等等。一代一代的老师都在用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告诉我们,与生命有关的事情,来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
从“书呆子”到“Doctor”
英文里医生与博士都是“Doctor”,在西方发达国家医科学生都是博士毕业,医生绝对意味着精英。虽然我们国情不同,不可能每个医生都成为博士,但采访中记者处处感受到医大对“精英”二字的追求。而所谓的“书呆子”不过是他们在读书上花的时间更多,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呆板、迂腐、不通人情”,相反,对“Doctor”的追求,使得医大学子们更喜欢钻研,懂得求索。今日甘为“书呆子”,正是为了明日“破茧成蝶”成为良医和天使。
医大党委副书记陈永正同记者谈到:中国有句谚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见医生肩上责任的重大。培养德才兼备的良医,关键在于学风建设,好的学风是学生安身立命的基础,医大更是把学风建设提升到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这样的高度,并为此不遗余力。
从新生入学宣誓到严格的军训,从文体活动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创新大赛到护理抢救大赛,从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到组织医学咨询、义诊,从争创“文明学校”到建设“节约型校园”……医大用各种实际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有一个细节一直令记者咀嚼和回味,这就是未来天使们的理想——“崇医精艺,尚德修身,德才兼备”、“对所有的病人一视同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病人”、“以我所能,帮助他人”、“希望将来有人对我父母说,你儿子是个好医生”、“做一名最基层的医生,为农民解除疾苦”、“希望经过我手的病人说不错,没经过我手的病人也想找我”……惊人地相似,可谓众口一词:“做个良医”!这就是医大“书呆子”们平实的追求。
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换肝”手术现场
责编:赵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