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诙谐幽默的山歌表演《十锁十开》勇夺一等奖

来自梅口乡的农民夫妻对唱山歌《五劝五怪》

热情的观众
“呜喂—对面的毛毛来打歌咧,山歌不唱气死人,再过两年就老了咧!呜喂—!”“篮子挑上肩咯—嘿—上山去挖笋咯—哦—正好赶上了大丰年呀—嘿—紧赶快走到笋厂咯—!”
……
2007年的元旦,在泰宁县状元文化广场,人们放开歌喉,纵情歌唱,阵阵悠扬、婉转、高亢的泰宁山歌,映衬得节日的公园喜气洋洋。这里正举行泰宁首届“陶金峰”杯山歌(民歌)演唱比赛暨第七届农村文艺调演,让“魅力古城”更添一份民俗风采。
县乡重视, 百年山歌重焕光彩
65岁的黎其求,老家在泰宁县上青乡,现长住城里。
在老人的记忆里,爷爷奶奶常哼着一些好听的歌。长辈们告诉他,在以前的上青乡,每当元宵节闹花灯后,都要进行一场大型祭祀活动,这时必须敲锣打鼓唱歌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100多年来,锣鼓依然响亮,歌儿却没能流传下来。
老黎将这好听的歌儿熟记于心,有时独自回味回味,当作一种消遣。
一个多月前,退休老干部涂声福找到他,说县里要举办山歌(民歌)大赛,让他把会唱的歌儿教给几位村民,好组队去参赛。
可老黎根本不信。他说:“这种民歌,只能在家偷偷摸摸地唱,县里怎么可能花力气搞比赛?”涂声福急了,拉着他到县文体局,证实确有这么回事。
老黎又是高兴又是兴奋,他不顾脚疼,每晚参加排练,与胜一村、民主村的几位文艺队友一起,不仅将失传了100多年的民间小调《龙灯颂》谱出来,还整理编排了山歌表演《砍柴山歌》及打击乐器《挑花大锣鼓》。
《挑花大锣鼓》亦几近失传,它磅礴大气、震撼人心,能再度亮相,得感谢涂声福老人。涂声福热心于抢救泰宁民间文化,前年泰宁“申世遗”时,他自费四五千元,去外省请工匠、买材料,制作了2条龙灯助兴;这一次为了将《挑花大锣鼓》搬上舞台,他又掏了800余元,买齐全套设备,还特意请来民间老艺人,手把手教会几个村的文艺队骨干,使之能长久地流传下去。
农民表演,“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本次参赛的30余个山歌手,由全县9个乡镇及泰宁旅游管委会选送,他们大多是地道的农民,有的是上青溪或九龙潭景区的排工,其中,不仅有79岁的老人一展歌喉,还有夫妻、兄弟、母女同台献艺。
对于这些农民来说,登台表演,犹如“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不过,虽说是第一次,却没人“逃场”,紧张中带了些许慌乱,依然发挥得淋漓尽致。
您瞧,梅口乡廖源村的翁光前老两口来了。他们一个67岁、一个65岁,以前“活在深山无人知”,连赶圩都不太常来,现在却要在人山人海的大广场,当众对唱情歌《五劝五怪》。此情此景,他们做梦都没想过。
老两口没有化妆,互相扯着衣襟,有点扭捏地上了台。没有乐队伴奏,他们就清唱。“一怪姐姐无情啊,无情老妹不敢讲咧,现年老妹行到老,怜惜哥哥没有钱……”熟悉的旋律唱响后,老两口倒镇定了,越唱越顺,越唱越“放得开”。未经任何装饰的原生态歌声、直白拙朴的本地方言,赢得台下掌声不断。他们的节目,获得了二等奖。
你方唱罢我登场。赛台上,既有原汁原味的传统山歌,也有群众创作的山歌新编;有对唱,也有表演唱。淳朴的乡民们用山歌表达迎宾待客的欢欣、山乡爱情的酸甜苦辣,用山歌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歌唱农民走向富裕路。浓郁的乡音,唱出了泰宁人民的欢乐与富足。
朱口镇72岁的农民王祖美,是镇文艺队的琴弦师,在没轮到镇里的节目时,他就在台下仔细听歌。台上唱得投入,他跟着应和,不时露出会心一笑。“我也会唱山歌,下回比赛,争取来试试。”他说,“山歌这东西,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能把它发掘出来,对泰宁是件好事!”
泰宁山歌,几近断代与再度挖掘
山歌,是泰宁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山歌在泰宁流传已久,千百年来,泰宁人曾把山歌唱遍泰宁的山山水水。泰宁山歌独具韵味,极富客家民歌色彩及民间文学趣味,一般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形式上大多是男女对唱,一问一答,一锁一开,机智敏捷,风趣诙谐,攻防转合。这是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美好情感的抒发。然而,原生态的山歌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泰宁山歌面临断代危险。
听许多老人讲,泰宁山歌以前几乎人人会唱,农忙、秋收、挖笋、放牧……见面不说话,用歌来表达。然而,山歌受现代流行歌曲冲击,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嫌山歌“难学、土气”,唱不来更唱不好。现在会唱山歌的,大多已60来岁,老人们担忧:再不挖掘、整理、开发,泰宁山歌怕无人传承了!
泰宁是个旅游城市,而文化为旅游之魂。厚重而多元的地域文化给泰宁太多的想象和发挥空间,泰宁提出了“文化靓县”的口号,全力挖掘历史文化因素,提升旅游内涵。目前,作为泰宁文化的有声载体——梅林戏和傩舞,已成功挖掘与保护,并融入泰宁旅游业中,借旅游发展维护自身生存。而作为第三种有声载体的山歌,如今亦跃入泰宁人眼中,准备挖掘、保护,并做好包装、策划,让山歌藉旅游之春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陈启芳文/图)
责编:闽海沧龙
2007-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