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市县传真
关于邵武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
文明风   |  时间: 2008-01-22   |   文章来源: 文明风
 

    文明风7月24日讯(通讯员 赖章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的趋势。 邵武市农村中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中的63.6%在隔代教育中成长;六成半在外工作的父母平均一年在家不到10天,接近一成留守儿童曾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这些“留守儿童” 在教育、安全、生活、心理和生理方面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考验,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孩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状况一般。就目前邵武市农村家庭中存在着这样的现状: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二是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行为自私、任性,打架斗殴,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心理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合群,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嫉俗的心理。

    四是安全意识差。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包括入室盗窃时打伤留守儿童,企图拐卖留守儿童,尤其是未成年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害的主要对象。由于缺少管理和控制,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有些孩子还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此外,部分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也令人担忧。当前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弱视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些成了“留守儿童”的孩子正处在受教育的年龄,由于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父母大多打工繁忙且往返车费较高,几乎近半数的打工人员半年或一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平时每月寄一点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生活习惯等知之甚少,无力管教,导致留守儿童教育上出现问题的事例也不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社会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爱留守儿童。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建议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同时还要注意家庭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另外,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

    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形成教育网络,真正借助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来共同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 。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研究。 建立健全临时家庭教育寄宿制,如邵武市铁罗小学成立的爱心家庭的管理模式。把学生按高、中、低年级搭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由一位老师担任他们的爱心妈妈或爱心爸爸,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安全、辅导学习等。成立“快乐家庭”、“温馨家庭”、“幸福家庭”、“阳光家庭”等等。让每个老师成为爱心妈妈都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他们,爱护着他们,走进他们、贴近他们,让孩子把爱心妈妈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也愿意跟爱心家长交谈、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学校如同在家一样温暖、快乐。老师们每天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他们每天都要做些看似简单,其实很繁锁的事情。爱心家长不仅要教给孩子学习、生活、卫生、安全、养成等等自理能力,更多的是给孩子无限的“母爱”,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在学校就像生活在家里,生活在母亲身边一样。让远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孩子同样能够得到欢乐与幸福。使这些孩子们在学校能愉快地学习和生活,真正解决了外出打工家庭的后顾之忧。

    第三,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应该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是难以解决的,要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创办乡镇企业的优势使这些劳动力既可以照顾到自己孩子,又能够创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

    第四,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强社会支持,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二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责编:赵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