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让“养老”变“享老”
厦门探索康养新模式
厦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高品质友好型养老服务体系
厦门日报讯(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陈育红)晨光洒在翔安区内厝镇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83岁蔡奶奶如往常一样早起,和老友们相约到农村幸福院做操、聊天,中午饭点再到长者食堂用餐。如今,除了每个月的高龄津贴,她还能按规定享受每天3元的助餐补助,社区助老员每个月也会对她探访关爱……蔡奶奶笑眯眯地说:“以前‘靠自己’,现在是‘有人守’,厦门老年人的日子更安稳了。”
一位普通老人的安心生活,折射的是厦门市“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体系从“织网”到“成势”的蝶变。“十四五”时期,厦门民政部门坚持“保障基本、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适度超前”的工作思路,以制度改革为牵引、以数字化为支撑、以多元参与为动力,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跑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厦门速度”。
“十四五”以来,厦门民政部门持续织密15分钟养老服务保障网,完善覆盖城乡四级养老服务网络,打造厦门智慧康养平台品牌,厦门养老服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被评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2021年被列入全省首批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城市,2022年入选全国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2024年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和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
从“养老”到“享老”,厦门正构建起一座对老年人更友好的未来城市。面向未来,厦门将继续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改革为动力,以数字化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在建设高品质友好型养老服务体系的道路上不断向前,持续书写新时代民生福祉的新篇章。
老龄化提速下的体系夯基:
从需求导向 到全域布局
“十四五”期间,厦门进入老龄化加速阶段:全市常住老年人口从2021年的51.7万人,增长至“十四五”末的65万人,户籍老年人口由39.6万人提升到50.7万人,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达到6.3万人,占比高达12.4%。每年新增超过3万名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快速扩大的需求,厦门始终坚持兜底线、促普惠、优服务,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作为系统推进的基本框架,持续夯实基础设施体系。截至今年10月,全市建有44家养老机构、60家社区照料中心、169家农村幸福院、398家居家养老服务站、487家长者餐厅,累计提供23010张各类养老床位,护理型床位占比72%。其中,9家养老机构、5家照料中心、20家农村幸福院获评五星级,12家养老机构、20家照料中心、42家农村幸福院获评四星级。
城乡社区基础养老设施覆盖率实现100%,高质量、全覆盖的服务体系雏形清晰可见。在完善硬件的同时,厦门通过政策引领理顺体制机制。其中,形成市、区、镇(街)、村(居)四级联动体系,并制定出30余份政策文件、10余项地方标准;将养老设施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现新建住宅与养老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增强,每年市、区两级财政在养老事业和老年福利领域投入近3亿元。“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中央福彩公益金逾1000万元、市级福彩公益金约3亿元,为体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厦门持续推进普惠性服务扩容。依托社会福利中心全面落实兜底保障,助老员队伍不断壮大,已有1069人,按照“每400位老人配一名助老员”标准确保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率100%;通过长者餐厅、陪餐送餐、嵌入式服务等模式扩大助餐能力,市级财政每年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助餐补助500多万元;采取分级分类培训,每年组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9000余人次,“十四五”以来累计发放护理员奖补768万元,专业化、职业化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驱动与多元共建:
从资源整合到协同创新
厦门养老服务体系的提升不仅依托政府推动,更来源于开放、多元、协同的发展模式。通过鼓励国企参与普惠性养老机构建设,为“公建民营”机构提供“连续五年免三年租金”等政策支持,厦门推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养老领域,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格局。国企投资的建发溢佰养老服务中心、居民集资创办的蔡塘金厝边养老院,以及知名连锁机构伍心养老院等,多样模式并行发展,持续丰富养老服务供给结构。
厦门还是两岸养老交流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殿前街道(高殿)养老照料中心引入台湾经验,长庚护理院扩大规模,“海峡两岸老年用品商城”上架2300多种适老化产品,累计销售额达1.72亿元;台胞在厦入职养老机构可享同等待遇及政策补贴,在入住养老机构、用餐补助等方面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
让“养老”变“享老”,医养康养融合进一步深化。作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之一,厦门推动38家机构实现医养融合,总床位数达1.13万张。今年来,全市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老人提供服务13.5万人次。本市户籍70岁以上失能老人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可将床位费纳入医保,该政策全国少有、省内唯一。
厦门还积极开发银发文旅市场,消费活力涌现。其中,酒店、景区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鼓浪屿、园林植物园等A级景区对老年人实行全票或半票优惠,并支持旅行社开发来厦银发旅游产品。在民政部的支持下,开通“银发旅游列车”,一趟列车织就一张银发经济“辐射网”。
从基础供给到品质提升,持续筑牢老年人权益“保障链”。每年举行的“爱心敬老”行动中,累计发放老年人爱心服务卡3595张;设立老年人关爱基金,开展“微心愿”公益活动,已帮助1200多名困难老年人完成2000余个“微心愿”;每年向全市年满80周岁的户籍老年人“免申即享”定期发放高龄津贴,今年以来已发放高龄津贴近7000万元;财政出资为全市所有户籍老年人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幸福安康险”,老年人可“免申即享”,最高赔付额10万元。“十四五”以来,共受理出险理赔案件2.25万件,完成理赔金额1.4亿元。
智慧赋能与未来塑造:
从数字管理到精准服务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是厦门智慧养老的真实写照。在“鹭邻享老”智慧平台之上,厦门构建全市统一的数据体系,汇聚50万老年人、近700个社区服务站点、4000余名服务人员信息。同时,“3500011”养老服务热线24小时不间断运转,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链条、可追溯的服务闭环。
为了让独居和高龄老人住得更安全,厦门还搭建起“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设置市级老年人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中心。目前,厦门已经为4000多位老年人安装毫米雷达波、紧急求助仪器等智能监测设备。这些设备不会打扰正常生活,却能实时监测老人状态。一旦出现跌倒、长时间静止或突发健康问题,系统能立刻发出警报,同时通知家属、助老员,协调多方力量上门助援。
多元助餐模式让老人的一碗热饭更暖心。厦门建设市级老年助餐结算平台,把助餐补贴政策全部“上云”。老人只要刷脸或通过智能方式验证身份,就能自动匹配补助标准。老年人在全市任意助餐点均可享受补助政策,补助资金在结算餐费时可直接扣减,实现政策精准落实到人、到次,让老年人得到实惠和便利。
在国家级改革试点方面,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已完成核心功能建设,实现市、区协同共享、实时监管;翔安区作为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顺利通过民政部中期评估,其经验做法正加速向全市推广。此外,厦门还探索养老机构精准监管体系,依托市“鹭邻享老”智慧平台,为全市养老机构及其内部房间、床位赋予唯一身份标识,创建出三码合一(机构码、房间码、床位码)监管模式。
时代在变,需求在变,但“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始终是厦门坚守的方向。展望未来,厦门将持续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以更高标准提升服务、以更优体系回应需求,推动康养新模式走得更稳、更实、更远,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这座城市安享晚年、乐享生活。
点击
厦门养老服务工作
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
●全国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
●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和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
●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之一
●全省首批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城市之一
数读
“十四五”厦门养老服务工作答卷
100%
城乡社区基础养老设施覆盖率实现100%。
近3亿元
每年市、区两级财政在养老事业和老年福利领域投入近3亿元。
500多万元
市级财政每年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助餐补助500多万元。
1069名
助老员队伍已有1069人,确保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率100%。
13.5万人次
38家机构实现医养融合,总床位数达1.13万张。今年全市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老人提供服务13.5万人次。
1.72亿元
“海峡两岸老年用品商城”上架2300多种适老化产品,一年来销售额达1.72亿元。
768万元
每年组织分级分类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9000余人次,累计发放护理员奖补768万元。
2000余个
设立老年人关爱基金,开展“微心愿”公益活动,已帮助1200多名困难老年人完成2000余个“微心愿”。
近7000万元
每年向全市年满80周岁的户籍老年人“免申即享”定期发放高龄津贴,今年以来已发放高龄津贴近7000万元。
1.4亿元
老年人可“免申即享”“幸福安康险”,最高赔付额10万元,累计受理出险理赔案件2.25万件,完成理赔金额1.4亿元。
4000多位
搭建起“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已为4000多位老年人安装智能监测设备。
展望“十五五”
锚定“3+1”框架
织密养老“服务网” 助力城市升级
“十五五”时期,厦门市民政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紧扣市委全会提出的“3+1”城市发展总体框架(“3”即功能定位转型、经济结构升级、空间格局调整3项重点任务,“1”即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把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融入城市转型升级大局。
紧扣功能定位转型,围绕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推动养老服务由基础兜底保障向多层次、广覆盖、枢纽型服务网络升级,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全面建成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增强区域养老服务辐射和带动能力。
服务经济结构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养老服务与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等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促进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协同并进,增强银发经济内生动力。
适配空间格局调整,结合海湾型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布局,统筹推进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增强区域均衡性和可及性。
强化改革根本动力,依托全市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深化养老服务制度创新,严格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健全长期照护、医养结合等关键机制,持续增强制度型保障能力,把养老服务体系织得更密、托得更牢,不断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厦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迈向2035年发展目标夯实民生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