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厦门
文明餐桌助厦门美食“出圈”
//wmf.fjsen.com  2025-11-28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日前,2026福建省米其林指南在厦门发布,42家厦门餐厅上榜,厦门的美食矩阵再次释放强劲“磁吸效应”。米其林指南中最具“含金量”的要属米其林星级餐厅,作为厦门蝉联米其林一星的新闽菜代表,宴遇(嘉禾路店)用文化赋能菜品、以细节打磨服务,诠释厦门文明餐桌的进阶之道。

蝉联米其林一星的厦门新闽菜代表宴遇(嘉禾路店)的闽南元素装修风格。

菜品革新

闽味与文明双向奔赴

夜幕降临,嘉禾路的宴遇门店灯火通明,闽南元素装修风格,让食客刚进门便感受到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这道佛跳墙始于清代,用足山珍海味,寓意‘福寿全’,两位点半份刚好。”服务员指尖划过电子菜单,“半份菜”“小份菜”的清晰标注,让来自外地的游客毫不犹豫下单。

这道招牌菜,还藏着更深的创新巧思。摒弃与生态保护相悖的野生鱼翅,宴遇团队通过对菜品的创新,让这道菜既保留丝滑的口感与丰富的胶原蛋白,更注入生态文明理念。容器从传统的佛像陶罐升级成自行设计的鼓浪屿八卦楼造型和德化猪油白工艺的泉州花灯造型,筷勺轻触间,就能触摸到闽南文化的元素。“厦门美食要走向世界,既要守得住闽菜的根,也要跟得上文明的潮。”宴遇餐饮集团创始人傅乙晟的话,恰是这道福建名菜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

闽南家常菜是如何登上米其林星级餐厅殿堂的?一道红蟳蒸米糕,将闽南人根植于骨髓的“家”文化秀于世界美食之林:作为闽南人逢年过节的喜庆菜,红蟳蒸米糕被新工艺迭代,餐具也重新设计,服务员上菜时讲述“红蟳蒸米”等闽南人对“家”与“厝”的传承故事,让食客在品味鲜香的同时,读懂闽南人的生活哲学。“蝉联米其林一星,是对我们坚守闽菜本味、深耕创新之路的又一次肯定。”傅乙晟坦言,美食从来不止于味蕾的满足,更应是一扇通往文化的窗口:“福建的餐饮底蕴、文明积淀与历史传承,都藏在每一道菜的肌理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打造米其林星级水准的菜品,更要通过菜品讲好闽地故事,用星级服务传递文化温度,让更多人看见、认同并深深爱上这片土地的风味与底蕴。”

服务升级

让每一位食客“被记住”

“美食密探”匿名探店、自掏腰包、不亮身份——米其林的评审规则,考验着餐厅的每一处细节。为什么能被“米其林密探”看见并且记住?宴遇的秘诀,是先把每一位客人都当成“需要被看见、被记住的人”。

“李女士,看您嗓子有些沙哑,给您准备了雪梨汤。这次的菜跟以前一样都不要蒜吗?这是我们为您定制的菜单。”刚入座,服务员的问候就让常客李女士倍感温暖。餐厅不仅记住客人的口味偏好、过敏食材,更记着特殊纪念日和宴请需求:生日当天到店,会收到手写祝福卡片与红菇鲍鱼️生日面;商务宴请时,桌面会提前摆好定制菜单、个性化“心愿树”。

这些贴心细节的背后,是一套成熟的文明服务体系。“宴遇奋斗者学院”的培训课上,员工既要熟记每道菜品的历史渊源,更要掌握“主动建议点餐量”“剩余菜品及时提供环保打包”等规范;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工作法贯穿日常运营,从计划推荐小份菜,到执行分餐服务,再到检查打包是否规范,每个环节都紧扣文明用餐理念。翻开食客评价,“分餐专业”“贴心提醒适量点餐”“打包盒环保精致”等高频好评,正是文明服务落地的最佳证明。

更难得的是,文明的故事,延伸到了供应链的每一环。深入闽北山区建立山苏种植基地,推进闽南番鸭保种计划,优先选用河田鸡、重壳蟹等本土食材——“从田间到餐桌”的供应链模式,不仅让菜品风味更地道稳定,也减少了跨区域运输的碳足迹。“食客尝到的不仅是闽味,更是福建土地的丰饶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傅乙晟的话,道出了厦门米其林餐厅的共同追求。

行业共建

文明餐桌擦亮城市名片

宴遇的实践并非个例,而是厦门餐饮行业的集体行动:有的餐厅推出“光盘换甜品”活动,鼓励节约用餐;有的餐厅采用可降解餐具,践行环保理念;有的餐厅将闽南礼仪融入服务,让食客感受文明温度……

这些实践,正形成可复制的“厦门经验”:菜品创新上,坚守本土风味与文明理念同频;服务升级中,将标准化规范与个性化关怀结合;供应链建设里,实现风味地道与绿色低碳双赢。

“越来越多餐厅加入文明实践的行列,厦门的美食矩阵将释放更强‘磁吸效应’,让闽南风味在文明的滋养中走得更远。”厦门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文明餐桌不是孤立的举措,而是贯穿“食材种植—菜品研发—服务体验”的完整体系,正是这种全方位的文明实践,让厦门美食更具竞争力。当全球食客循着米其林指南而来,尝到的不仅是征服味蕾的闽南风味,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这,正是厦门美食持续“出圈”的密码。(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